十年前,醫師柯文哲身穿白袍走入政壇,標榜清廉的「政治素人」形象,吸引大批年輕支持者和中間選民。
十年後,他穿著囚衣恐入監服刑,在涉嫌貪污被羈押超過100天後,在2024年12月26日檢方正式向法院求刑28年半。台北地方法院27日凌晨裁定柯文哲3000萬新台幣交保,民眾黨發聲明批評這是「政治追殺」。
十年間柯文哲成為台灣政壇不可忽視的力量——從他以黨籍身份當選台北市長、創建如今成為國會關鍵少數的第三大黨「台灣民眾黨」,到今年參選總統挑戰藍綠兩大黨後,因政治獻金、京華城案民望驟降。
有學者指出,隨著柯文哲涉入政治的程度越深,不同批次的支持者「慢慢開始脫落」。BBC中文訪問不同階段的「柯粉」和「柯黑」,並分析台灣政壇是否可能再有「第三勢力共主」。
早期:台北市長「執政神話」
「當時看起來就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會更想去支持他。」現年40歲的前「柯粉」施景耀對BBC中文說。
他是台北在地文化工作者,早在十年前就開始支持柯文哲,將市長選票投給了他。「當時真的開心到不行,因為我們都沒想到,台北市的(國民黨)『萬年執政』,真的有機會可以再一次被翻轉。」
台北市長在1994年開放民選後,只有第一屆由民進黨的陳水扁勝選,之後的16年都是國民黨執政。
2014年9月,柯文哲以無黨籍身份登記參選台北市長,獲民進黨「讓路」支持,加上當年「太陽花學運」掀起的素人和青年參政熱潮下,柯文哲以85萬多票、高達57%的得票率擊敗國民黨的連勝文,翻轉首都藍營執政。
投票前8個月,台灣爆發太陽花學運,示威者反對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和中國簽訂《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柯文哲現身現場,並發文譴責國民黨未依程序審查條文。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分析,當時反服貿、反國民黨的政治氛圍,以及民進黨不夠有力形成制衡力量,造就了柯文哲快速崛起,「很多人也對民進黨有點不滿,社會有某種需求,會有一些反對的聲音 ,柯文哲就是在那種環境下興起的。」
1959年出生的柯文哲,從政前是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的醫師,也被認為是葉克膜(ECMO,又稱體外維生系統)的權威。2006年開始評論政治,以犀利敢言的形象逐漸有名。2011年台大醫院爆發移植愛滋感染者器官的醫療疏失,柯文哲遭監察院彈劾,成為他決心從政的關鍵。
從醫界踏足政界,一些支持者認為柯文哲沒有傳統政治人物的習氣與包袱。施景耀形容「那是最夢幻的四年」。
他細數柯文哲第一任的政績:高效率拆除忠孝橋引道、I-voting公民參與線上投票選局處首長和參與市政議題、公部門資料全部電子化公開透明等等,囊括民進黨人才的市府團隊,效率和專業兼具,也讓他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