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美國候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時間,正式進入最後倒數一個月,全世界都在盯著這位重返白宮的領袖,是否真的會「遵守」自己在競選期間的承諾,針對來自中國和海外其他國家的商品,加徵額外高昂的關稅,利用這種手段來保護美國本土的產業鏈。但這種方法看在經濟學者與各大外媒眼中,卻認為新政府倘若真正執行,接下來首當其衝的一個群體,其實就是美國本土消費者們,從當前市場現實狀況來看,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支付更昂貴價格購買「中國製造」的民生消費商品。
《日經亞洲》(Nikkei Asia)分析指出,曾在競選期間威脅、當選後要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達60%的懲罰關稅,川普與其團隊真的得仔細重新思考。透過2023年美國貿易數據進行分析,就算鄰居墨西哥是美國最大貿易夥伴之一,但在美國本土市場上,包含智慧型手機、衣服服飾、家具、玩具等民生商品,中國一直是最主要的來源國;甚至在許多領域,中國進口市占率高達90%或以上,像是電熱毯、烤麵包機、電子煙、燈具、雨傘等,這些商品進口總值超過1億美元(約新台幣32.8億元),而且就算美國也本土廠商生產販售,但需求量太大、短期內本土供應鏈並無法單獨承擔。
The reason there was so much deflation in the prices of TVs and other consumer goods is that China produced them at very low cost.
— Ben Norton (@BenjaminNorton) December 2, 2024
China helped Western workers live more comfortable lives, despite their stagnant real wages in the West in the neoliberal era.
Now Trump will… https://t.co/5aB0FVCJkG pic.twitter.com/tEf3oQjjk3
外媒還提到,2023年數據背後別忘了一個背景,許多中國進口商品如今仍持續受到、川普在2018年第一任期實施的關稅衝擊,而這些關稅限制政策,隨後也被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保留至今,甚至對部份領域還提高比例。看在川普眼中,增加進口關稅可以有效保護美國本土產業,並讓製造業回流、返回國內設廠製造,藉此調整美中兩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
根據美國聯邦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總額,高達2790億美元(約新台幣9.16兆元)。
對於新任總統這個堅持,經濟學家與智庫都表示,貿然增加額外關稅,將意味著美國消費者必須在面臨通膨壓力的同時,還得市場商品潛在的漲價威脅。事實上,汽車零件零售商AutoZone的執行長菲利普·丹尼爾(Philip Daniele)11月一次公司會議的發言,就能一窺產業界真實想法,丹尼爾表示,假如我們被新政府徵收額外關稅,「我們將會把這些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那就是漲價!」
華府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月曾表示,川普在競選期間提出的關稅政策,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到20%的額外關稅,以及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60%的關稅,根據模型初步推估,如果真的如實執行,將使明年(2025)美國的通膨率上升2個百分點,並讓家庭平均年度支出增加超過2600美元(約新台幣8.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