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新年伊始,宣布實施籌劃已久的「延遲退休」政策。根據去年9月13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將用15年時間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60歲延至63歲,將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50歲(幹部55歲)分別延至55歲和58歲。
根據辦法,自2025年1月1日起,職工若達到國家規定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最低繳費年限,可以自願選擇彈性提前退休,提前時間距法定退休年齡最長不得超過3年,且退休年齡不得低於女職工50歲、(幹部)55歲及男職工60歲的原法定退休年齡。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表示,隨著預期壽命的增加,意味著能繼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年齡也在延長。
根據中國人社部去年推出的「延遲退休」計算軟件,多數出生於1995年至1999年的中國青年勞動力,其退休年齡多在61至62歲之間。這樣的退休年齡覆蓋了中國絕大多數的95後青年勞動力。然而,根據現有的經濟環境和未來社會預期,退休後養老金的覆蓋率能否達標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提到,中國的養老金將在2035年耗盡。目前,中國的養老金制度採取「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並按比例繳納的模式。然而,一些私營企業不願為員工繳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人身意外險及住房公積金,即所謂「五險一金」。因此,許多中國年輕人在選擇職業時,除了關注薪水是否按時發放,還會考慮這些保障的完善程度。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注意到,即使雇主願意為其繳納社保,隨著經濟下行周期的延長,企業的可持續性也未必能得到保證。這使得許多人將公務員作為就業的首選。
一些年輕人認為,即便經濟下行壓力減少,政府公務員與私企員工在待遇保障上的差異問題依然難以改變。中國事業單位、公務員以及央企、國企員工的保障金繳納比例遠高於私企員工,形成了「雙軌制養老金模式」。在一些重點行業,如能源、煙草、鐵路等,部分崗位甚至無需從月薪中扣除這筆費用。
此外,許多人更在意「權力是否退休」而非「年齡是否退休」。中國官媒《中國青年報》曾在2013年發表評論文章《延遲退休可能是對一代人的違約》,指出政府若要推行延遲退休,應該先廢除雙軌制,加大政府投入,實現公平,再談效率和責任。文章還提到,現行退休年齡下,官員多在60歲後退出政治舞台,但延遲退休政策延長了這些人的政治生命。
隨著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中國政府計劃為公務員每月增加基本工資約500元人民幣,此舉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發巨大爭議。
來自河北的一名公務員表示:「在政府工作的人應該多勞多得,因為我們是國家的人。」而浙江一名私企員工則憤怒地指出:「我們自己為自己打工,我們是主要納稅人,為什麼公務員享有特權?」
延遲退休政策也對中國的產業布局和青年就業造成影響。許多原本到退休年齡的人選擇繼續留任,導致年輕人難以進入職場。一位私企老闆表示:「在勞動力短缺的背景下,延遲退休是普遍趨勢,但很多私企員工在35歲後已難再就業。」
這項政策的推行背景是中國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人口政策經歷了計劃生育、二胎政策到三胎政策的劇烈轉變。一些曾執行過計劃生育政策的基層幹部感嘆:「在荒謬的時代做了荒唐的事。」
此外,「延遲退休」政策還帶動了商業銀行「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新興產業發展。然而,海外金融學者認為,個人養老金的收益率低於通脹率,其作用有限。
對於許多中國年輕人而言,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就業機會減少,而老年人繼續佔據職位,讓人疑惑「曾經描繪的朝氣蓬勃究竟在哪裡?
*作者為中美外交與公共政策撰稿人,聽不懂播客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