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歷史學家將當今思想和聯繫的流動比喻為5個世紀前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造成的動盪,但前者的規模要大得多。那些時代之後發生了30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殺死了日耳曼地區3分之1的人口。事到如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富裕,但面臨的風險也更大。有人偶爾會問我對美國的未來是樂觀還是悲觀。對此,我總是回答:「樂觀但謹慎。」
美國有許多問題,在此僅舉幾個成為頭條新聞的案例:兩極化、不平等、失去信任、大規模槍擊事件、吸毒絕望而死和自殺。因此,悲觀是有道理的。但我們熬過了1890年代、1930年代和1960年代最糟糕的時期(第二章講述過)。美國有種種缺陷,卻仍是創新的社會,昔日我們能夠自我重建和重塑,也許Z世代可以再次做到這一點。希望真是如此。我們應該警惕,萬不可過度相信美國例外論。本書講述我在美國世紀前80年的故事,我在書中逐一提到自己之所以樂觀的理由。然而,說句實話,我不能完全確定自己抱持樂觀,有多少取決於我的分析或源自我的基因。
身為政府官員,我很榮幸能夠協助擬訂美國世紀的主要外交決策,以此處理兩項政策議題,分別是核子擴散和美國對亞洲的政策。我認為這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我擔任公共知識分子時,協助推廣思想並創建和維持非政府網絡以加強我們的民主聯盟;我當教師和導師時,很幸運能夠與許多優秀的人士一起學習;我身為分析師和作家時,試圖提出並分享複雜的相互依賴和軟實力等新思想,從而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我還試圖闡明美國的領導理論,讓人理解核子革命,也在說明網路革命方面稍有貢獻。
然而,正如前面所言,我學得越多,知道的就越少。分子增加了,但分母增加得更快。我生活在宇宙的一處小角落,而智人(Homo sapiens)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物種。我一生都在跟隨自己的好奇心,試圖去了解人類,但我並未給孫子們留下太多的答案。我能留給他們的,只有我的愛和一絲樂觀但謹慎的想法。
*作者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是研究現代美國實力的世界知名權威。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活在美國世紀:國際關係大師 奈伊回憶錄》(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