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互動日益激烈,兩國之間的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據外媒報導美國將把駐留琉球的1.9萬美軍人員中的4000人移師關島,5000人移往夏威夷及美國本土。
與此同時,大陸解放軍去年12月9日至11日在台灣周邊及日本附近海域、南中國海舉行大規模海空演習。美國決定將其駐琉球的軍力部分轉移至關島和美國本土,反映出其在面對大陸日益增強的軍事壓力下進行的戰略調整。
此外,解放軍持續在台灣周邊及南中國海等地的大規模軍事演習,不僅展示了其軍事力量的廣泛部署,也顯示出其意在進一步鞏固在這一地區的戰略優勢。
美國自19世紀末透過一系列的領土擴張和戰略同盟,將太平洋視為其勢力範圍,形成了一個由美國主導的安全體系。然而,隨著大陸的崛起和軍事現代化,這一地區的戰略平衡正在逐步改變。從歷史角度看,美國在太平洋的戰略布局始於1898年美西戰爭後的一系列領土獲得以及冷戰時期的同盟系統構建。美國通過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及台灣等國的共同防禦條約,加上與「五眼聯盟」國家的合作,確保了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這一戰略布局在冷戰結束後仍然持續影響著地區的安全格局。
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快速發展和軍事現代化,從近期大陸頻繁發布第六代戰機試飛、空警三千和○七六型兩棲攻擊艦「四川艦」等新式武力,特別是其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的實施,顯示了其意圖挑戰美國在亞太的傳統優勢。大陸透過強化對黃海、東海、台海和南海的控制,以及在南中國海的島礁建設,正逐步擴大其戰略影響力。這一過程中,大陸不僅強化了其在第一島鏈內的軍事存在,也在推動將其戰略深度擴展到更遠的第二島鏈。
台灣在外交上長期將美國視為「安全後盾」,當中自然包括軍售、政治支持以及可能的戰略介入。但必須強調的是,美國的國家利益並非始終如一,也不能保證會將他國的利益永遠置於首位。正如同美國在越戰、阿富汗戰爭等衝突中,最終亦存在撤軍或政策大幅轉向的先例;何況目前美國在全球仍面臨多重戰略挑戰,不論是俄羅斯在歐洲戰線上的動態,還是川普2.0後外交路線的反覆,都顯示出美國無法將有限的軍事與外交資源無條件地集中於台海地區。一旦美國在某些環節必須做出利益取捨,台灣的安全就有暴露於高度風險的可能。
再者,美國此次從琉球後撤部隊,固然部分原因是受到當地民眾抗議與政治壓力,但更重要的考量在於軍事安全:現代化導彈技術—例如大陸東風系列反艦/航母彈道飛彈—已足以威脅第一島鏈的美軍基地。對美軍而言,後撤至關島與夏威夷不僅能避免被置於「前線火力範圍」之內,也能借助第二、第三島鏈更安全地維繫其區域投射能力。然而,如此轉變勢必造成美國在第一島鏈的即時干預能力大幅下降,難再重現冷戰或1996年台海危機時期那般,靠航母艦隊快速部署即能達到「以勢壓人」的威懾效果。對台灣而言,長期以「美軍馳援」為防衛核心假設的傳統思維,勢必得重新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