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研究指出,中國在出口融資和補貼等政策的支出在其GDP所佔比例,幾乎是美國產業政策支出在GDP中佔比的四倍,其結果也讓中國在電信設備、太陽能電池板、商用無人機領域幾乎摧毀美國產業,在高鐵和電池等領域接近全球領先;中國去年安裝的工業機器人和建造中的核電廠數量,甚至超過世界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
在美國國會通過《晶片法》之前,中國為半導體行業提供了500億美元的補貼;為了讓電動車和油車大舉佔領全球市場。中國為半導體行業提供的補貼是美國同類支出的三倍;中國政府對量子技術研發的投資比,任何其他國家的政府都多出數十億美元;中國商飛的C919客機今年可望成為全球最暢銷的噴射式飛機,進一步加劇了空巴和波音的困境;中國的化學製品產量,目前也達到了全球產量的44%。
為了獲得影響力,中國不惜虧本
艾金森說,中國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表明,它為了獲得影響力不惜虧本。從正常的損益分析來看,這樣的投資力道根本不合理,像是中國最大的LCD和OLED面板廠京東方2023年獲得超過公司利潤的補貼(約合5.32億美元),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廠商能以20至23美元的價格,低價銷售智慧型手機使用的顯示螢幕,競爭對手的售價卻是中國產品的兩倍多;這也解釋了中國在2004年幾乎不生產LCD顯示器,2024年的產量卻高達全球的72%。
誠如杜如松(Rush Doshi,曾任拜登政府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副主任)出版的《長期博弈——中國取代美國秩序的大戰略》(The Long Game: China’s Grand Strategy to Displace American Order),艾金森同意華府看到上述現實的人已越來越多。川普2.0的準國務卿馬可·魯比歐(Marco Rubio)也曾指出,為了主導高價值的工業部門,中國做的比「打破規則」更多。這也解釋了為何美國政治嚴重極化,兩黨仍能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沒有什麼比共同的強敵更能促進團結。
川普的解方並非上策
艾金森指出,想要打贏工業戰爭,美國的努力還遠遠不夠。除了半導體產業,美國還必須在航空航天、生物製藥,以及機械製造等領域擴大競爭力,並且在人工智慧、量子運算、核聚變等新興行業中保持領先。與其採取川普的全面關稅,艾金森認為美國更應該以雷根(Ronald Reagan)為師,包括透過談判讓美元相對於我們貿易夥伴的貨幣大幅貶值,不然就是讓財政部採取單邊措施壓低美元的價值。這將讓美國的出口產品更便宜,也不會有遭到貿易報復的風險。
艾金森呼籲,美國需要與盟國進行更密切的合作,對抗中國掠奪性的強權貿易;美國也應該利用匯聚全球人才的優勢,讓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在美國工作變得更容易。美國應該珍視自由貿易的理想,但也要正視國際貿易已被強權扭曲的嚴酷限制,但其解決方案並非去全球化或保護主義,畢竟脫離全球市場,包括航空航天、生物製藥、軟體和半導體都難以發展,但美國確實應當更大膽更有戰略地對中國的強權貿易政策作出有效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