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中國的工業戰爭,美國為何落居下風?華府智庫:中國的目標是「搞垮美國經濟」,虧本也在所不惜

2025-01-12 16:19

? 人氣

川普梅蘭妮亞夫婦與習近平、彭麗媛。(美聯社)

川普梅蘭妮亞夫婦與習近平、彭麗媛。(美聯社)

華府智庫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的創始人兼總裁艾金森9日在《紐約時報》客座評論指出,美中之間的工業大戰早就開打,而且中國正準備迎接勝利。對於美國為何落居下風,艾金森認為那是因為中國的目標是「搞垮美國」,而非「賺到更多錢」,因此不惜虧本也要破壞美國經濟。

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簡稱ITIF)總裁艾金森(Robert D. Atkinson)指出,在讓世界意識到中國的危險這一點上,川普確實居功厥偉。問題是無論是川普1.0或是拜登政府,對於防堵中國侵襲卻都做得不夠,ITIF收集的數據顯示,中國已讓美國失去數百萬個工作機會、甚至數萬間工廠倒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在這場工業戰爭中為何落居下風?艾金森指出,這是因為兩黨的政策制定者一直沒有意識到我們身處工業戰爭之中,雖然現在已經逐漸體認到此一現實,但仍有不足之處。艾金森指出,中國打這場工業戰爭並不是為了賺到更多錢(這頂多是第二目的),其首要目標是破壞美國經濟,為中國成為世界頭號強權鋪平道路,因此就算是犧牲本國經濟也在所不惜。

將貿易「武器化」,德國是前車之鑑

艾金森以史為鑒,提醒讀者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世界大戰為止,德國也曾將貿易「武器化」,成為脅迫與征服的工具。當時的德國積極進口成為戰爭機器所需的商品、尋求控制海洋貿易航線、限制對手的經濟發展。德國政府也設法壓低本國貨幣的價值(德國商品對其他國家的消費者來說會相對便宜),充分利用關稅和補貼出口,來鞏固鋼鐵、化學和機械等產品的領先地位。

當時的德國為了搶奪國際市場,跟現在的中國一樣以低於製造成本的價格出口商品、系統性從事工業間諜活動、竊取知識產權—被派往海外的工程師,甚至被要求將商業機密帶回德國。艾金森承認中國在各個產業的創新速度引人注目,但也提醒華府的政策制定者要是不及時警醒,將讓美國的勞工、經濟、甚至是國際地位面臨危險。

當年的德國力圖獲得趕超歐洲對手,最後更用這種實力來稱霸歐洲大陸。正如法國經濟學家昂立·奧瑟爾(Henri Hauser)1915年所指出的:「德國在和平時期用和平的手段發動了戰爭—包括傾銷、出口補貼、進口資格證、移民方面的措施,這些措施都不是正常的經濟活動方式,而是扼殺、制服、恐嚇德國對手的手段。」

中國在哪些領域讓美國吃鱉

艾金森指出,那個時代的教訓如今似乎已被遺忘,美國立法者和商界領袖戰後接受了自由世界日益富裕的理想願景,認為所有國家都會接受資本主義。在自身利益的激勵下,所有國家都會與美國進行公平自由的貿易,讓本國公民變得富有,並且自然走向民主秩序。可惜這個願景在中國從未實現,中國反而將其18兆美元的經濟實力變成武器,利用出口融資和補貼扭曲貿易,提高自身的相對經濟實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