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地下城(Underground City, 法語:La Ville Souterraine)是有效利用地下空間一個典範,也是地下商業非常成功的案例。這座地下街始於1962年,距今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街;它長達32公里,覆蓋面積12平方公里,連結包括購物中心、公寓大廈、飯店、銀行、辦公大樓、博物館、14所大學、7處地鐵站、兩處火車站、兩處長途客運站、31個地下停車場,總建築面積超過120萬坪,有155個地面出入口,每天人流有約50萬人次*,提供了獨特的城市生活體驗。筆者近日到蒙特婁地下城參觀,身歷其境之餘,深深感受到利用地下空間方面,此經驗十分值得台灣借鏡。尤其,我又暢想,萬一戰爭狀態時,有一個功能強大的地下城市,也許讓人民更有安全感。
夏季濕熱、冬季降雪,地下空間方便居民適應氣候
蒙特婁地下城市非常具有特色。多功能使得地下城市成為居民和遊客的聚集地,無論是購物、用餐還是娛樂、社交活動,都能在這裡找到合適的場所。適應氣候,蒙特婁夏季炎熱濕潤,經常超過攝氏30度,平均高溫達26度;此外,當地平均每年冬天降雪量為2.14公尺,一月是一年最冷的時候,平均日溫攝氏−10.4度,平均每日最低溫度到攝氏−14.9度,由於冬天常有風,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還要低得多*。夏天避暑,冬天避寒,尤其寒冬季節,地下城市成為一個理想的避寒場所,無論外面氣溫多低,居民都可以在地下城市中舒適地生活和工作。安全性特色也很明顯,蒙特婁的地下城市提供了安全的避難場所,並且能夠靈活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台灣現有的捷運軌道交通規劃於地下空間,並利用部分地下空間規劃商業及人行通道,減少地面空間壓力,能增加行人通行的便利及安全,創造另類的地下經濟,如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台北東區地下商業街。
地緣政治情勢下,可結合地下城市與防空避難功能
台灣地狹人稠,土地資源緊張。如何有效利用地下空間,開發多功能的地下設施,將是未來城市規劃的重要課題。可以借鑒蒙特婁的模式,將地下空間設計為集商業、休閒和避難於一體的綜合體。
尤其,台灣地緣政治特殊,將防空避難室與地下城市的概念結合,設計出既能作為平日工作、生活、休閒空間,又能在災難發生時提供避難的設施,將大大提升城市的安全性。
台灣防空避難設施係依建築法規設置,防空避難設施面積及數量很多。但是,現況是否有經常維持可供緊急避難使用狀態,日常管理與維護如何,令人質疑。絕大部分公寓大廈的地下室「停車場是真、防空避難是假」。我們生活在都市化、自然災害以及氣候變遷中,地下城的建設,對於台灣也很重要,城市必須富有彈性、包容性、最重要的是安全性。尤其,台灣有非常特別的防空避難這件事情。
我在蒙特婁地下城一邊看一邊想,台灣的大樓都有地下室,防空避難空間兼做停車場,如果把某些區域如信義區各大樓地下室全部貫通,不僅可以推動整個城市產業經濟的發展,推動都市成長,還可以兼做因應氣候變遷、緊急避難、防空避難使用,豈不妙哉。但是,地下城市,也應有導航系統,不能讓人在裡面搞不清方向。台北車站地下空間密集利用,動線交錯,讓人容易迷失,災難發生時,很難第一時間得知避難地點,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陷,應該設法改善。
*資料來源: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Canada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作者為社團法人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景文物業管理機構董事長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