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即將上任,各國包含台灣在內的媒體都非常關注其上任後的國際局勢及政策走向。但台灣民眾及官員若要深入瞭解1月20日以後的川普政府以及川普現像何以盤據美國,僅看台灣媒體的報導其實會存在相當程度的偏差及局限性。根據筆者近期在美國的觀察,川普勝選的原因更多是與美國內政相關,而川普的政策有效回應了民眾對現狀的失望,因此我們若要加以理解川普未來的政策,就必須更多的從美國民眾自身的角度來看問題,而不僅僅是把眼光放在台美關係或美中關係上。
事實上,包括經濟、移民與基礎設施等議題更受美國基層民眾的重視,至於川普對台灣如何友好或川普是否能遏制習近平的極權統治不是美國民眾特別是其中西部的鐵桿支持者關注的焦點。2016年,川普看到美國民眾對現狀的不滿而以「美國優先」為口號,承諾將製造業帶回美國、並解決非法移民問題,而贏得了不少選民的支持,特別是那些因經濟衰退而感到被邊緣化的美國人,加上川普總是以簡單而直白的論述與強硬立場讓這些渴望變革的選民對其支持更加狂熱。然而,在2020年的美國大選中,川普也因應對新冠疫情的失策及過於激進的言論加劇美國社會的裂痕而敗給拜登。
拜登政府上任後雖積極推動經濟復甦,但通膨居高不下、能源價格上漲及移民政策混亂,讓民眾對其治理能力產生不滿。此外,阿富汗撤軍的混亂進一步削弱了拜登政府的聲望,讓選民質疑其是否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應付美國積壓已久的內政問題及複雜的國際局勢。川普看準了拜登在這些問題上的無能,再次將焦點拉回選民的核心需求,重新塑造了他「能解決問題」的形象及強化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成功挽回不少選民的心。事實上,美國選民的投票焦點多圍繞內政,特別是影響自身生活的經濟、移民與基礎設施問題。
隨著全球化和技術革新,製造業工廠外移導致藍領階層失業,特別是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區。川普提出對外國商品加徵關稅、吸引製造業回流等政策,直接回應了這些地區選民對經濟安全的渴望,他們認為川普是少數願意直球對決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的領導者。許多美國民眾都表示川普的一些言論或許過於激進,但他們相信他實際的作為能有效應對問題。此外,美國的非法移民問題日益嚴重,每天成千上萬的民眾湧入美墨邊境讓合法的美國居民擔憂有限的教育、醫療和治安資源的分配問題,他們認為非法移民已嚴重增加社會成本且影響社會安寧。
川普提出在美墨邊境的「築牆計畫」雖在一些菁英眼裡看似荒謬,但這種強硬政策迎合了選民對秩序與社會穩定的需求,特別是基層民眾認為如此才能真正保障本地居民的利益。再者,美國的基礎設施老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特別是道路、橋樑和供水系統的問題直接影響居民生活。川普承諾進行大規模基建投資,不僅提供工作機會,也為選民描繪了振興當地經濟的願景,這對受困於基建落後的地區選民極具吸引力。還有文化與身份認同的焦慮也讓不少美國民眾感到困擾。
他們擔心自由主義的多元文化和社會進步運動日益失控,他們選擇川普,是因為他勇於捍衛美國的傳統價值,並是少數敢甘冒「政治不正確」的大不諱挑戰自由派菁英的權威的政治人物。川普的外交政策在本質上是內政的延伸,其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不僅是為了減少貿易逆差,更是為了促使製造業回流,以回應美國基層選民對經濟安全的期待。而對台友好的政策更多是其削弱中國大陸日益強盛戰略的一種手段,目的是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而非對「美台同心」或推廣民主自由等價值大感興趣。可以說這些外交政策看似針對外部,實則是回應美國國內選民的需求及核心利益。
由此可知美國選民的投票行為更多源自內政議題,而非國際關係。台灣媒體對川普的報導過於聚焦於美中台關係,忽略了選民對經濟、移民及基礎設施等問題的深切關注,導致對其勝選原因的誤解。若要真正理解川普現象及其支持基礎,必須超越外交層面的觀察,深入剖析美國內部的結構性挑戰與選民的實際需求。這樣的理解才能更精準地解讀美國政局,亦有助於台灣政府制定更務實且符合雙邊關係的政策。
*作者旅居美國,為時事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