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先前發表的數據, 2023年4月至6月中國16至24歲失業率曾連續突破20% ,並在當年6月達到21.3%的最高水準。隨後中國宣布自當年8月起暫停發布分年齡層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並調整統計方式,直到去年1月恢復公佈分年齡層的失業率後,至今青年失業率未高出20% 。
高增的青年失業情勢已成為中國各部門更為頭痛的事情, 2025年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將達1,222萬人,比去年增加43萬人,再創新高。如此以來,青年就業已經不是一個部門能夠解決的問題。
中國教育部近期要求各地大學這兩個月進行「寒假促就業暖心行動」 ,以促進高校畢業生儘早就業。一些中國民間經濟學家則在社群媒體上說,應該強化用人制度的改革,讓那些沒有能力的人轉崗至其他地方,而不是繼續耗在原本的崗位上,這樣能夠吸納新的畢業生加入,推動社會進步。
中國民族主義小報《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日前發文稱「年輕人不要總盯著公務員,要多去看看其他職位」。此番言論引發民眾嘲諷「讓一個沒有掃過大街的人,去指導一個正在掃大街的人」。
依照中國教育部的要求「各地大學充分利用教育部相關資源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問題諮詢、就業手續辦理等服務,同時充分發揮學校一站式服務功能,為寒假留校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就業指導服務」。一般臨近寒假春節,各地都會推出「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活動」一般都會安排當地團委和其他政府部門的崗位,進行所謂「社會實踐」,根據各地財政情況,會有一定程度的補貼。這樣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被官方認為是提前進入社會進行鍛鍊。
中國先前為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要求各地大學應該與企業共同培養,這樣的模式被認為是「校企合作」。但是,由此帶來的「勞工權益保障、薪水不能按時發放」等問題,使得這樣的培養模式逐漸減少在大學宣傳之中。而這種被認為是「學徒工」模式的培養卻在西方國家非常普遍,甚至在台灣,也有很多這樣的大學在繼續培養學生。
在當前嚴峻的環境下,各地將青年失業與經濟成長視為年度為首的重要任務,也凸顯中國地方政府對於「權力危機」帶來的實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