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代,一個國家社會與外部有敵對緊張關係時,那些主張溫和路線的「和平派」、和平主義者,都可能背負辱罵、質疑、痛恨,也常會被指控為「不愛國」、「叛國」,或承擔法律追責,甚至被投進監牢。
同時代,那些積極的「主戰派」,佔據了愛國的道德高點;批評和追打和平主義者的人,則被視為愛國的英雄。
最近,對20世紀世界知名哲學家——英國學者和社會運動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研究他的哲學思想時,意外發現,羅素不僅是分析哲學的奠基者之一,更是一位堅定的和平主義者。
羅素在上世紀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公開反對英國參戰,反對徵兵制。還寫信給當時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呼籲美國不要參戰,並努力促成和平解決方案。因此被英國媒體和社會視為「叛國者」和「賣國者」,最終失去教職,甚至入獄。
這一發現令人感歎,因為整整一百年後的今天,在台灣「主張和平的人」,像是一位知名「作家」和某位高流量「媒體人」,同樣也因反對戰爭或主張「避戰謀和」,提倡兩岸交流對話實現和平,而被貼上「賣台」標籤,遭受抹紅與激烈批判。
為什麼無論是羅素在上世紀初的一戰時期,還是台灣當下的「和平主義者」,他們都因反戰或主張避戰,而被指控為「不愛國」甚至「背叛者」呢?
一、「作家」與「媒體人」的和平主張與挑戰
台灣的這位「作家」─龍應台,長期以來主張以和平對話取代兩岸對抗,並在多個場合強調「無論如何,不要戰爭」。
「作家」認為,戰爭的代價永遠是無辜生命的犧牲,兩岸應該以文明對話化解分歧,而不是以軍事對抗來處理問題。她曾在文章中寫道:「戰爭不是綜藝節目,不是可以輕鬆談笑的話題。」她提到歷史上的戰爭如何摧毀文明,呼籲台灣人民更加理性看待兩岸衝突。
而那位「媒體人」─郭正亮則一向主張,軍事競賽對台灣來說並不可取。他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應該進行務實的對話,降低衝突風險。他多次警告,若兩岸發生戰爭,即便台灣擁有更強大的武裝力量,也無法抵抗中國的軍事攻勢。他強調,對話與政治談判才是解決兩岸分歧的唯一途徑。
他們面臨的批評與挑戰─
儘管這兩位「和平主義者」的言論,出發點是基於對生命與和平的尊重,但卻在台灣引發激烈批評。他們以對話交流、政治談判換取和平的立場,飽受各種批評,像是:
1. 忽視威脅的指控:批評者認為他們對中國的軍事壓力缺乏清醒認識,過於理想化。
2. 缺乏具體策略:他們的對話主張被批評為模糊而空洞,無法應對中國的現實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