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降臨:千年智慧的超維重構
各民族儀式通常包含與自然律動同步、強調社會和諧、重視環保與集體參與等核心特徵。我們可以從儀式中汲取智慧,結合數位科技,設計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虛擬慶典。
中國春節的舞龍活動象徵祈求好運和驅除邪惡。在元宇宙中,一場虛擬的舞龍慶典讓參與者透過互動式遊戲體驗舞龍樂趣,同時也能學習龍在中國文化的生態象徵,透過遊戲機制實現碳中和目標。另外,每年於澳洲的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舉辦的 “Vivd Sydney” 光影節也在虛擬活動中讓參與者了解何謂環保慶典(McDermott與Baxter,2022)。
對原住民來說,理解如何設計符合永續發展的虛擬儀式,首先需要深入探討儀式跟母語意涵有關的生態元素。原住民社群並非為單純的文化、藝術或與生態環境相關而已,其最重要的乃是母語所具備「深奧語言」的隱喻與轉喻符號功能,透過久遠歷史的「拼裝」經驗,而形成代代相傳的規範與禁忌(Lévi-Strauss,1962),這些儀式在人類學家眼中雖為部落、文化與生態和諧共生,對原住民來說,卻是一幕幕敬天禮地與泛靈信仰回饋祖靈過程(阿將伊崮喜瀾,2011)。
以美洲原住民為例,許多部落採用「循環利用」與「尊重大地」(Anishinaabe)當作生活基礎(McGregor,2018)。例如,北美部落於每年所進行的「獵鷹儀式」中不僅致敬獵鷹,更尊重捕獵與食物鏈的關係(Bellamy-Dagneau,2015);拉科塔族人(Lakota)將鷹視為神聖使者;霍皮族人(Hopi)在儀式中使用鷹羽作為溝通神靈的媒介;納瓦霍族人(Navajo)將鷹視為保護與力量象徵(Worthen,2005)。儀式不只具有上述意涵,也包含永續經營教育,以及尊重動植物與物種多樣性的理念。
原住民元宇宙的虛擬環境模擬傳統知識素材的雙向知識(two-eyed seeing)觀念。例如,設計者在虛擬儀式加入原住民母語跟物種對話,或對同類物種在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稱呼等不同的文化特色,以及與各類傳統醫療文化特色等議題的教育學習互動,甚至是促使參與者理解當地生態系統脆弱性及永續經營重要性(阿將伊崮喜瀾,2018)。這些儀式既是文化、亦為永續經營的教育工具,讓設計者能夠藉由空間元素,提升使用者對環境問題的敏感度。
驚爆認知!數位祭典背後的神秘傳承
在各族文化中,舉凡農林漁牧和狩獵等活動皆能結合傳統儀式而設計「虛擬節慶循環」,並在數位世界中再現生態循環(Duziak,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