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 ISRO)於本月16日完成無人太空對接的任務,將兩個模組在太空中對接,並成功連結兩者的指揮系統。許多太空探索任務都需要此技術,比如登陸艇返程、太空站停泊、補充燃料以及檢測任務等。目前僅有美國、俄羅斯與中國曾完成太空對接。此次任務成功推動印度太空科技向前邁進一大步,是印度太空計畫的里程碑,與傳統太空大國並駕齊驅。
印度太空科技發展得相當早,1972年ISRO成立,3年後印度就完成自製衛星並交由蘇聯成功發射。印度擁有自己的火箭發射技術,並不斷依照時代改進,除了可以搭載大型衛星,也能運送小型衛星。1980年代印度成功發射多用途衛星系統Indian National Satellite (INSAT),1988年建置遙感衛星系統Indian Remote Sensing (IRS)。ISRO與負責導彈技術的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 (DRDO)合作密切,兩者共同發展了烈火系列(Agni)洲際彈道飛彈。2019年印度成功測試反衛星導彈,是全球唯四擁有反衛星能力的國家。印度自2013年起建設區域導航衛星系統NavIC(舊稱為IRNSS),與GPS、伽利略等系統並駕齊驅,從今年開始,印度政府要求所有在印度販售的手機都必須支援NavIC。
印度在探索太空上非常積極,2008發射月船1號(Chandrayaan-1) 探測器,發現月球上存在固態水,月船3號成功在月球南極著陸,是人類首次探索月球南極,月船4號預計在2027年從月球收集樣本並返回地球。受到中俄2011年火星任務失敗的激勵,印度也加入了火星探索的行列,2014年印度的火星軌道探測器Mangalyaan成功入軌,印度是第一個首次嘗試火星探測就成功的國家,Mangalyaan-2尚在計畫中,可能會將探測器送至火星地表。月球與火星的任務成功不僅打響了ISRO的名聲,也讓印度政府對太空計畫充滿信心。印度政府預計在2035年建立屬於印度的太空站,2028年發射金星探測器,2040登陸月球。為準備這項載人任務,印度已完成完成無人任務和中止測試,預計今年將設備送入軌道進行系統測試。
莫迪曾建請ISRO 讓印度成為可獲利的太空強權(space superpower),顯見印度政府希望建立太空科技量能,透過國際接單來獲利。印度的優勢在於成本,Mangalyaan任務以7500萬美元的低成本完成,美國的火星探測器Maven同樣在2014年進入火星軌道,卻花了九倍的金額。除了成本管控的能力外,印度的Satish Dhawan發射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位處赤道、周邊有廣大的無人區等,ISRO利用這些優勢搶進衛星發射市場,獲得許多國家委託發射衛星,2017年印度的極軌火箭(PSLV)創下一次發射104顆衛星的紀錄。NewSpace India Limited這家公司就是由印度政府設立,專門提供衛星製造與發射服務的公司。印度政府也設立了IN-SPACe來中介私人企業使用ISRO的資源與設施。為吸引商業機會,印度在去年放寬外國投資太空產業的限制,允許外資在衛星零件與系統製造、以及運行服務等投資計劃中持有更多股份。ISRO的太空計劃同時催生了私人企業的成長,在2016年印度僅有一家私人太空公司,到2023年已經有140家太空新創企業。其中一家新創公司Pixxel在本月14日由SpaceX成功發射了三枚商用衛星「螢火蟲(Firefly)」,提供業界最高解析度的地球觀測衛星影像。
莫迪上台後大力支持太空計畫,ISRO的預算年年增長。隨著數個重要任務的成功,以及運載火箭的可靠性與經濟效益,印度在太空商業市場已經打響名號,要搶占低軌衛星的市場,未來除了大型的太空探索任務外,印度也會官民共同經營商用市場,印度在2016年就成功試驗了可重複使用的飛行器(RLV-TD),未來會持續朝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發展。具經濟效益的發展模式將支持印度進行更具野心的太空探索計畫,許多太空科技也能應用於民間企業上,促進經濟發展與創新,印度的太空科技已然擠身強國之林,是我國合作與學習的對象。
*作者為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