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23年是全球對印度投以高度關注的一年,尤其莫迪總理主辦G20的優異表現讓世界對印度充滿期待,那麼2024年則是世界大選年,印度和美國的選民在2024年表達了對現狀的不滿,尤其是印度的年輕人對就業和經濟不平等的失望,以及美國對通脹的厭倦,導致川普的回歸。
對印度而言,莫迪總理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未能如預期那樣穩定獲勝,甚至被迫組成聯合政府,顯示印度在處理青年就業需求等結構性經濟挑戰上的困境。展望2025年,印度在外交政策上如何更進一步落實印度大國抱負,從戰略模糊性轉為更具果斷力的全球角色,以下淺談之。
盤點2024年印度外交成果,可簡化為一種維持平衡與戰略自主交替使用的策略。印度外交部長在2024年12月的談話中強調,印度外交政策需思考「to think big, to think long and to think smart」的重要性,這一願景彰顯了印度做為全球領導者的雄心,並強調以「議題導向」的聯盟與多邊交往策略,避免了傳統權力政治的僵化。印度強調在應對全球挑戰時以對話、外交與包容為優先,這一策略的實踐體現在印度對國際事務的處理上。
例如,印度在處理俄烏戰爭時所展現的外交姿態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印度莫迪總理對俄羅斯的兩次訪問,分別在8月的年度峰會和10月的金磚國家峰會。這是自2022年俄烏戰爭以來,莫迪首次訪問俄羅斯,顯示印度與俄羅斯的密切關係,另一次重要發展是自1991年以來,印度總理對烏克蘭的首次訪問。莫迪強調解決衝突需依靠對話與外交,展現印度在全球事務中的平衡與中立立場。
印度強調對話與外交做為解決衝突的首選,並堅持尊重各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儘管印度並未對長期盟友俄羅斯進行譴責,卻同時對烏克蘭提供人道援助。這一外交策略的微妙平衡,使得印度既未與任何一方疏遠,又能在西方國家和烏克蘭的批評中維持一定的中立性,展示其「戰略自主性」,是一種務實的政策選擇,既能使印度避免與任何單一大國結成同盟;亦能使印度能夠與俄羅斯、中國、美國及歐盟等多方合作夥伴保持良好關係。不過此種立場的模糊性亦引發外界批評,認為印度未能在全球爭議問題上明確表態,而削弱其做為領導者的雄心。
類似情況還有印度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問題的反應也顯示了微妙的平衡。印度毫不猶豫地譴責哈馬斯的襲擊為恐怖主義行為,同時對雙方無辜生命的損失表達譴責,呼籲克制和對話。印度一方面譴責恐怖主義,同時主張克制,表明印度反對恐怖主義的一貫立場。然而,這樣的謹慎定位有時被認為過於謹慎,特別是,印度爭取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於如何平衡其戰略模糊性與全球領導地位的期望。儘管印度強調其做為中立行為者的角色,這也使印度能夠代表「全球南方」國家的利益。然而,這種平衡有時卻被視為缺乏決策的果斷性,尤其是當國際社會要求印度對人權、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表態時,印度的模糊立場可能會導致一些重要國家的疏離。
印度若要在國際舞台上進一步鞏固其領導地位,必須從戰略模糊性中進一步過渡,增強其在全球規範上的承諾。特別是在支持人權、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上,提升其做為一個有原則的國際行為者的可信度。印度的外交政策在未來幾年中將面臨著微妙的平衡挑戰,如何在維持戰略自主性的同時,積極發揮領導作用,將是印度在全球舞台上能否成功崛起的重要因素。在這一過程中,印度需要更加明確地界定其戰略目標,並在必要時展現果斷的行動,從而成為全球秩序中的重要力量。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