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張讚國觀點:春城無處不寄生,「壯世代」成怪獸

2025-01-28 06:40

? 人氣

一個站不住脚的設計是,吳春城並未合理解釋屬於「壯」世代的群體,到底壯在何處(事實),為何而壯(理論),又如何比較「壯」(方法)。「壯」,無疑是他認定的一個社會現象(例如特定財經群體的組合),卻建立在一刀切的自然現象上(年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生理與心理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年歲增長,人的身心開始走下坡,特別是到了中年,也就是台灣人常說的「上卌袂攝」(上卌,人到四十;袂攝,萬事休《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更何況是超過半百的55歲,吳春城的「壯世代」不免反其道而行。

即使是英文,strong generation也是相當奇特的用語。以美國來說,就世代而言,經常被討論的劃分名詞不外是Greatest Generation(1901-1927), Silent Generation (1928-1945),Baby Boomer Generation(1946-1964), Generation X(1965-1980), Millennial Generation/Generation Y(1981-1996), Generation Z(1997-2010)和Generation Alpha (2010-2024)。每一個世代都有象徵的特質,而且多少有學術實證或新聞探討的根據。

吳春城當然有想像與創作的自由,他也口出狂言,只是標新立異,毫無意義。他寄生/隱藏在「壯世代」的中英文標籤裡,除了自吹自擂與潛在的商業利益,從理論到實務,我們看不出他能提出什麽深刻的見解和立竿見影的操作,讓一般人能獲取相當知識,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社會現實(如健康或退休)。

一個人炒作自創的「壯世代」名詞,難免力有未逮,吳春城顯然意識到他必須寄生於一個較大的群體,最好是有組織的正當性政黨,才能以另一種形式繼續有效生存,至少一旦碰到障礙,黨可以充當後盾(這是為什麽黄國昌替吳春城開脫)。理由無它,寄生蟲往往得依賴不斷進化,方足以在不同宿主間繁衍。

不談吳春城創立的「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與「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兩個組織,台灣民衆黨的出現為他提供了一個更上層樓的契機,他可以把個人的主張包裝成民衆黨的施政理念,從而寄生大我,以掩飾小我。

在某種程度上,前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必須寄生於其它宿主,才能為民衆黨開創格局,吳春城的「戰國策顧問公司」得來全不費功夫。也難怪,兩人一拍即合,彼此寄生於一個你儂我儂的共生環境,成為McNeill所說的巨寄生蟲,只差沒吃人嗜血。

如果吳春城只寄生於民衆黨,充當柯文哲的策士,倒也無可厚非,反正各取所需,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不幸的是,柯文哲以不分區立委的排名,把吳春城推進立法院的殿堂,為他打造了一個更大的寄生環境(國會耶,國家的最高民意機關)。

請神容易,送神難。吳春城既然寄生國會,從此不受任何拘束(罷免不了,又有免責權),質詢單調,删減預算毫無章法(只要我高興)。神不知鬼不覺(國、民兩黨所有立委的眼睛都被牛屎糊住),他恩威並施的導演「壯世代」這齣荒唐戲,過程曲折離奇,堪比創世紀。

等到導演背後被發覺鬼影幢幢時,木已成舟,吳春城公然的把國家法案框入註册的商標,他的辯解是,以免「壯世代」名稱遭濫用。做賊喊抓賊,他寄生到極端,還怪宿主不知天高地厚。

如果立法院不廢除這個法案,或修法更改所有「壯世代」字眼,吳春城豈止寄生國會,他從一個小黨的立委,突變為一隻龐然怪物,幾個世代的台灣人恐怕都會因《壯促法》被他啃噬得遍體鱗傷。(相關報導:夏珍專欄:「壯世代」踢鐵板,吳春城成黃國昌的燙手山芋更多文章

*作者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名譽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