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經濟力量!將創新納入經濟學模型的先驅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默

2018-10-08 23:37

? 人氣

新古典成長論認為,長期經濟成長完全是由理論本身的外生因素決定的,因此無論採取什麽政策,長期成長都不變。因此財政政策對經濟成長只有短期效應。但內生成長論則認為,一國經濟的長期成長是由一系列內生變數決定,因此一國政府的財政政策將能影響一國經濟成長率的大小,因而財政政策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再次成為討論焦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將知識納入經濟成長要素 羅默提出「內生經濟增長模型」

羅默的貢獻在於,他將「規模報酬遞增」的概念用來解釋經濟增長。傳統經濟學中假設投入要素的規模報酬為遞減,換言之,資本或勞力投入越多,邊際產出就會越低。因此經濟增長過程最後只能導致人均產出均衡,而不會持續增長。

但羅默假設有一項要素是「規模報酬遞增」,若持續投入就能維持經濟增長,這項要素就是「知識」,但從經濟學角度看,知識是一種公共財(Public Good),具有非競爭性(Non-rivalry)、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特質,也就是一個人使用知識,並不妨礙他人使用知識;所有人都無權排除他人使用和自己一樣的知識。當知識被視為生產要素時,就會產生強大的正外部性,造成規模報酬遞增的出現。一旦規模報酬遞增,持續的增長就有可能。因此從政策角度看,國家要持續經濟增長,政府就要投入知識,對科研、教育增加投入。

羅默在1990年發表的論文《內生技術變遷》(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更進一步討論政策對知識的投資和經濟成長的交互作用。在該篇論文中,羅默建構了三個經濟部門:1.生產最終產品的部門、2. 研發部門、3.生產中間財的部門。羅默指出,要讓經濟體的維持持續增長,就要合理安排在三個部門中投入的資源,包括資本、勞動力和人力資本等。

羅默建立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將知識完整納入經濟和技術體系內,使其做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羅默提出了四要素增長理論,將新古典經濟學中的資本和勞動(非技術勞動)外,又加上了人力資本(以受教育的年限衡量)和新思想(用專利來衡量,強調創新)。

羅默的理論糾正了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局限性,用內生的技術來解釋經濟的增長。1992年他在世界銀行的發展經濟學年會中,進一步將上述思想運用到發展中國家研究。他假設,投入更多的創意和知識,將直接影響到一國或地區經濟的長期增長。

羅默在1990年證明了創新和技術進步可以推動經濟不斷增長,奠定了經濟學的「內生成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y)的基礎。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羅默的理論具概念性卻又實用,解釋了創新與其他商品有何不同,鼓勵政府制定法規,投入知識鼓勵創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