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加坡如何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國─地緣挑戰與戰略布局

2025-03-24 05:40

? 人氣

筆者認為,北海航線崛起,全球航運格局重塑,新加坡積極的布局極地事務,台灣能否從中借鏡?。(圖/取自Pixabay)

筆者認為,北海航線崛起,全球航運格局重塑,新加坡積極的布局極地事務,台灣能否從中借鏡?。(圖/取自Pixabay)

一、北海航線的開通對全球航運之影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的背景下,北極冰層持續融化,為國際航運開闢了新的可能性。近年來,北海航線(NSR)的開發與利用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不僅涉及航運經濟效益,更牽動著全球地緣政治的戰略布局。特別是在2019年,美國總統川普提出收購格陵蘭的構想,引發了國際社會對北極主權與資源開發的廣泛討論,也凸顯了北海航線在未來全球航運體系中的戰略價值。

近日以來,自川普再次勝選美國總統後,關於美國有意收購格陵蘭及開發北海航線的話題再次成為熱門話題,未來北海航線若是正式開通,必然將對全球航運格局產生重大影響。若以東亞的情形來看,香港與鹿特丹及北歐其他港口之間的航線,主要依賴北海航線或蘇伊士運河。從地理位置來看,香港東北部的港口經由北海航線的距離較短,而香港以南的港口則需要更長的航程。

二、新加坡的應對戰略:進軍北極事務

如同前文,基於這樣的經濟與地理條件,再加上紅海沿岸及亞丁灣的不穩定局勢,以及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的運量接近飽和,國際貿易航線的格局可能發生變化。未來,一旦北海航線成為穩定且可行的選擇,即便麻六甲海峽保持地緣政治穩定,新加坡也將難以維持全球航運樞紐的地位。東南亞地區傳統的貿易重心可能轉移,東北亞地區(尤為中國大陸,作為全球最大的商品貿易出口地)及太平洋航線的運輸,將不再依賴南海作為主要航運路線。

因此,北海航線的開發將會與新加坡的國家利益產生重要的關係,進而開始試圖參與並建立資深與北極事務間的關係,由於新加坡於地理位置問題,根本上難以如同中國能夠自詡為「近極地國家」,因而採取德國的論述模式:提倡「北極應保持開放,使所有正確藉由氣候政策造福世界的國家參與」、提供「在北極具有政治和科學意義之研究」,由此強調北極事務之於新加 坡乃至國際社會之重要性及連結性,更是自詡為「全球暖化的受害者」。除此之外,新加坡能夠於2013年加入成為「北極理事國」成為觀察員之緣由,當然不僅於此。

三、新加坡如何在北極事務擴展影響力

在正式加入之前,即使新加坡港仍為貨櫃吞吐量全球第二大港口,但及早便發現到北海航線對於自身地位的威脅,由於該國過去便相當重視海洋產業,因而開始以此嘗試參與至北極事務的經濟發展,曾於2008年為俄羅斯建造了首批的兩艘破冰船,此後也繼續研發、提供關於適應北極氣候之石油鑽井及船隻,在氣候科學、港口營運、造船工法、海洋工程、海事商業等方面逐漸獲得北極圈國家信任,甚至藉此掌握時機投入北海航線之初期海運事業發展。

在加入之後,也陸續藉由積極參與北極理事會工作小組、提供北極圈國家原住民族留學生獎學金、組織辦理北極地區事務圓桌會議及微型論壇等形式,巧妙透過雙邊及多邊國際合作模式,深化了包含俄羅斯在內之地緣關係,更是以此有機會作為赤道國家及東南亞等國於北極事務之主導地位,為建立環境永續、減緩全球暖化等綠色議題進行發聲並建立國家形象。這種多元且靈活的外交策略,成功展現新加坡的遠見及國際影響力,鞏固其全球海洋貿易的重要地位。

四、北海航線能否會取代麻六甲海峽?

不過,麻六甲海峽(新加坡)究竟是否會被取代,筆者認為其實也並未如此確鑿。近年部分研究其實也有提及北海航線在21世紀時,仍然難以取代傳統航線,現況北極海冰的融化情形並不穩定,尚未能夠完全掌握氣候環境變化,其次便是對於破冰船的成本問題也尚未解決,費用已經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通行費用且尚需加上口譯人員,整體成本仍然高於傳統航線許多。

此外,國際局勢的變化也將成為北海航線重要地位變化的關鍵因素,除了烏俄戰爭之於俄羅斯與北極理事會國家間之外交影響、格陵蘭獨立及美國有意收購領土之爭議,甚至還有泰國及柬埔寨政府曾經規劃之「克拉運河」、「德崇扶南運河」,將可能弱化北海航線重要性,或是再次打擊麻六甲海峽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替代航道的開發不僅涉及技術和經濟層面,更涉及地緣政治考量和環境議題。但是關於太平洋航線的論述仍然具有許多討論空間,未來是否會成為歐亞間的主要貿易通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周邊地區的整體發展態勢。

五、新加坡長遠發展戰略:臺灣的借鏡

不過基於前述複雜因素,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曾經表示:「關於北極航線,短期而言或許影響不大,但長遠來說就不知道了。」若是觀察近年新加坡如何積極進行「分散投資」,能夠發現其所發展空運、旅遊、金融及博奕等產業,試圖減輕「海運國家」之產業比重所可能造成之風險,更是積極於北極理事會內扮演重要角色並提供多元協助,從而減緩北海航線對於該國發展之威脅與衝擊。

新加坡雖然地處赤道,卻憑藉其強大的戰略眼光與行動力,成功進入北極理事會,並在極地事務中發揮影響力,除了環境與科學研究層面,更攸關於國家經濟利益與全球航運版圖的重組。未來,北海航線是否會真正改變全球航運格局,仍受多種因素影響。對我國而言,新加坡的經驗則是提供了重要啟示:在全球航運格局可能改變的前提下,應及早布局海事工程、港口轉型等領域的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並善用既有優勢,透過國際合作與技術輸出,在新興航道發展中尋求立足之地,以確保未來在區域航運體系中的關鍵角色。(相關報導:華爾街日報》北極地緣政治博弈升溫:中俄深入挪威北極圈內領土,人口不到3000人的群島成戰略關鍵更多文章

*作者為碩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