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麥當勞撤資代表台灣投資環境惡化?沒那麼嚴重吧!

2015-06-25 13:34

? 人氣

麥當勞退出台灣,是否代表台灣投資環境惡化呢?(呂紹煒攝)

麥當勞退出台灣,是否代表台灣投資環境惡化呢?(呂紹煒攝)

麥當勞決定結束台灣子公司營運,改以「發展式特許經營」模式,引發外界議論認為代表台灣投資環境惡化。台灣的投資環境、產業與經濟確實有隱憂與問題,麥當勞撤資也值得重視,但把兩者作百分之百的聯結,失真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麥當勞雖然強調說他們是「賣掉不退出」,經濟部也趕忙緩頰說「只是經營權變動,不是撤資」。不過,撥掉那層層的語言迷霧後看,這就是撤資,不必懷疑、不必美化。

麥當勞這家美國公司,在31年前是拿著錢到台灣成立子公司、展店,這是標準的外資來台直接投資。現在要賣掉在台的麥當勞、結束在台子公司營運,雖然未來麥當勞這個品牌仍會繼續在台營業,但美國麥當勞拿到賣掉台灣麥當勞的錢,不論是匯回美國總部,或作其它用途,單以此案而言,就是「撤資」,不必多爭辯。

至於這是否代表台灣投資環境惡化到無以復加,也未必。麥當勞此一作法,可以視為其總部的全球策略轉變之一環。麥當勞去年營收下滑2.4%、每股獲利縮減19%,經營情況陷困境,導致原執行長去職。今年三月新上任的執行長伊斯布魯克,就如所有華爾街所有的新執行長一樣,馬上面臨提出變革、新策略、儘快讓財報好看的壓力。

而他提出的改造計劃的重點之一,就是要出售3500家自營餐廳給加盟業者,讓全球加盟餐廳比率由目前81%提高至90%;用文謅謅的企管術語說就是那句「發展式特許經營模式」。這是華爾街公司慣常使用的「立刻變現」手法,馬上就有現金挹注公司,財報「可看性」立刻提高不少。以台灣350間直營店轉賣的估值超過百億台幣,雖然每個地區因經營情況、未來發展前景的不同而會有高低不等的估值,但3500家自營店賣出後的收入一定相當可觀。

此外,持續提高加盟店的比例到90%,以產業鏈的觀點看,麥當勞其實就要轉型成為「餐飲界的高通」,靠著授權金過活,不必自己苦哈哈的進廚房作漢堡就能賺錢。靠著品牌價值及經營的know-how,它讓全球各國的資本家及勞工為他打工,豈不美哉?而且,從麥當勞過去的財報看得出來,以毛利率而言,授權加盟店的毛利率遠遠高於直營店數倍之多,顯然單從財務獲利觀點看也合理。

當然,也可以質疑為何選中台灣麥當勞賣出?為何不是中國或其它地方?顯然台灣投資環境是惡化了─台灣投資環境與產業確實有問題,但把麥當勞退出台灣的全部原因歸於此,顯然也非事實。

甚至以商業角度看,台灣是成熟市場、麥當勞品牌已根深蒂固,未來再成長、「增值」空間有限;而以台灣的發展程度與資本家財力,賣掉台灣麥當勞的進帳高,算盤撥一撥,賣掉台灣是划算的。這有點類似外資在台股市場,如果需要資金時,優先出貨的一定是大型績優權值股─因為好賣、價高、變現多─即所謂的「外資提款機」。

麥當勞的「賣掉不退出」如果成真、找到接手投資者,喜愛「麥當勞叔叔」的大人、小孩都免擔心,還是有「全球統一兼在地化」的麥當勞可吃;關心就業市場者也甭憂心,股權易手、繼續經營,原有員工還是有工作;抨擊此事代表台灣投資環境惡化者,也該冷靜一下,從華爾街企業與跨國公司的觀點、策略多了解此事,不用過份牽拖。

不過,台灣從投資環境及法規、產業競爭力到經濟前景,確實存在著相當的問題與隱憂,是該檢討改進,但不需要把麥當勞事件無限放大成台灣投資環境惡化的結果,否則反而難以對症下藥。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