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台灣的抗戰:差點被遺忘的二戰盟軍戰俘

2015-07-07 13:26

? 人氣

金瓜石戰俘營現在成為終戰和平紀念公園,園內樹立的紀念牆上刻著當年戰俘的名字和所屬的國家。(BBC中文網圖片)

金瓜石戰俘營現在成為終戰和平紀念公園,園內樹立的紀念牆上刻著當年戰俘的名字和所屬的國家。(BBC中文網圖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作為日本帝國最南端的台灣,日軍在島上興建了多處戰俘營,關押盟軍戰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是這段歷史因為種種原因差點被湮沒、被人遺忘,後來在一群熱心人士的努力之下,才得以重見天日。

加拿大籍的何麥克(Michael Hurst)是個台灣女婿,定居台灣多年,在不做生意的時候,就投入推廣台灣盟軍戰俘營這段歷史的工作。

為此他成立了「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過去的20年間呼籲台灣政府注重保留遺址和注重這段歷史。

金瓜石的過去

走進何麥克家中用來作為「研究中心」的書房,他向我介紹這段歷史。

當年日軍在台灣興建了十多處戰俘營,關押了4000多名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美國軍人。

從日本在1941年年底正式對英美荷宣戰之後,一路從香港、菲律賓、現在叫做印尼的荷屬東印度群島、馬來亞、緬甸、一路摧枯拉朽直逼英國控制的印度。

一路上所俘虜的、部分階級較高的盟軍人員就被送到台灣,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倖存的俘虜才得以回到家鄉。

這座塑像叫做朋友(Mates),象徵的是當年戰俘彼此扶持共度難關。(BBC中文網圖片)
這座塑像叫做朋友(Mates),象徵的是當年戰俘彼此扶持共度難關。(BBC中文網圖片)
何麥克家中書房牆上掛的是歷年前戰俘們回台灣參加紀念活動的相片,從最早到最近,在世或者能有體力繼續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BBC中文網圖片)
何麥克家中書房牆上掛的是歷年前戰俘們回台灣參加紀念活動的相片,從最早到最近,在世或者能有體力繼續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BBC中文網圖片)

何麥克介紹說,這些盟軍士兵受到的待遇非常惡劣,雖然在新北市九份附近的金瓜石戰俘營惡名昭彰,其實其他在台北、宜蘭、台南等地的戰俘營「也好不到哪裏去」。

等到這些軍人終於能夠回到距離台灣甚為遙遠的家鄉時,人們當初得知戰勝的興奮心情早已過去,何麥克說,這些戰俘們不但沒被人看成是吃盡苦頭的「英雄」,有些國家政府還要求他們簽署保密狀。

何麥克認為這是因為冷戰已經開始,國際政治上的需要,他說,以英國為例,這些前戰俘們要到十多年前、也就是戰爭結束了50多年後,英國政府才提供了每人1萬英鎊的補償金。

而十多處的遺址,原先不是毀於戰火,要不就是被用作為軍事基地或者是疏於照顧而荒廢。

何麥克說,台灣政府以前是不注意保留和關心這段歷史,但是這二十年來相當支持他協會的工作。

守望相助

金瓜石戰俘營現在已經整修成紀念公園,其他也有幾個遺址設碑立牌,為的就是希望世人不要遺忘這些獲救時形如皮包骨、骷髏一般的盟軍戰俘。

何麥克說,當時日軍以台灣人作為警衛,戰後也有台灣人因此受審、判刑。

但是當年被關押的戰俘也告訴他,大部分的台灣人是同情戰俘的。

這是英軍士兵雷斯利(Harry Leslie)離開戰俘營時金瓜石的相片。(BBC中文網)
這是英軍士兵雷斯利(Harry Leslie)離開戰俘營時金瓜石的相片。(BBC中文網)

例如日軍強迫戰俘到金瓜石當地的銅礦礦坑工作,一起工作的台灣籍礦工,有時會趁警衛不注意的時候,把自己飯帶的飯菜分給戰俘們吃。

二戰末期,日軍節節敗退,戰俘們的待遇更加惡劣,到最後獲救的時候,4000多名戰俘中,近500人死亡。

現在這段歷史得以展現人間,當年的戰俘也曾多次返回台灣參加紀念活動,但是何麥克說,這些老兵如今都已經八九十歲了,每年到台灣參加紀念活動的人也越來越少。

在訪問何麥克的前一天,特別到金瓜石的這個紀念公園探訪,看到的是幾百公尺山路之外的黃金博物館滿是遊客,但是到紀念戰俘的終戰紀念公園就只有我一個人……

撰稿:威克BBC中文網記者 台灣報導
責編:蕭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