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10月17日接受彭博專訪時表示,台灣在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對抗,不過是架上的一個商品,不能高估自己,也必須設法提升本身的價值。這番「台灣商品」論大概讓許多人,特别是藍綠雙方,買不下手,挑三揀四,叫罵不斷。
其實,柯文哲的觀點亦對亦錯,也没有太多新意。表面上,他把複雜的三邊國際關係簡化為貿易問題,台灣頂多是美中雙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物品。深一層看,他的話語只逞一時口舌之快,缺乏一種民胞物與的胸懷。
仔細推敲,柯文哲的邏輯並非他自詡的嚴緊。雞卵密密,也有縫。柯P智商高達157,邏輯既然好,總不該不清楚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道理。他卻一再胡言白目,戲弄别人的自主生活經驗(例如台灣女人不化妝上街會嚇死人),極盡物化,還以「誠實」掩飾自己的男性沙文主義(女為悅己者容,至少得讓柯文哲看得順眼)。
柯文哲的「台灣商品」論大致不差,因為在中國與美國的博弈中,台灣確是一筆價值不菲的不動産。從北京的立場估算,台灣是中國大一統天下不可分割的最後一塊拼圖(自古以來的「神聖領土」),再貴,都得納入神州版圖,更何况台北没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由美國的角度衡量,台灣是圍堵中國共産黨霸權向外擴充的一個島鏈關鍵(不沉的航空母艦),份量十足,即使台北的戰略價值不易拿捏,多少不能少了這塊拼圖,不然《台灣關係法》形同虛設,華盛頓恐怕也很難有效維持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和台灣海峽的穏定。
柯文哲的「台灣商品」論有點離譜,因為他只看到有形的不動産,忽略了無形的動産。台灣不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2300多萬人安身立命的家園。生命無價,台灣人的祖厝也不是政治人物貼上「售」字便可上架的貨品。當過外科醫生的柯P或許太過於務實,把台灣看作是手術台上被麻醉過的重症病人,毫無知覺,任人擺佈。唯物到極點,他往往缺乏對台灣人民當家做主的關懷與執著。
跟其他政客一様,在柯文哲眼中,台灣不過是個可以隨意貼上標籤的物品,針對不同買家的叫價,就地還錢。不論是中華民國、中華台北或台灣,每個價碼不同,有時政客自抬身價,弄到有行無市(國民黨的「一中 = 中華民國」招牌),或價格起伏不定(民進黨的「台灣國」)。
面對中共這個奥客買家(堅稱國、民兩黨都貨不對價),柯文哲顯得毫無招架之力,讓對方漫天殺價,節節敗退,最後落到妾身未明的地步,以「兩岸一家親」的含糊交易,賤價出售台灣,連原産地的標記都省了。
在中國與美國的較勁之間,柯文哲看到的台灣只是一個商品,而非主權獨立又有自主性的國家。依他的邏輯延伸,在2018年的台灣政壇上,尤其是牽涉海峽兩岸生活制度的安排和取捨,柯文哲到底是誰的政治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