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重複在提醒,台北市要實現居住正義,第一是都更,擴大都市容積,第二是推動包租代管,把空屋釋出,用提高供給來造成以量制價的效果。而我要強調,鼓勵都更,才能更有效率、規劃地釋出空間,來作為實現居住正義的基礎,這個效益遠遠大於別的方案。
此外,我們也從更大的格局來思索問題。如我一直堅持的,要從整合雙北的格局來看。台北的捷運規劃其實都跟雙北有關,如果捷運線建設好了,我們就可以在三芝林口三峽這幾個地方規劃出完整的公共住宅基地,這樣可以確保青年人住得起,並且我們就可以把台北市的國有地就雙北的整體發展做更有效、更有規劃的運用。而不是讓所剩不多的台北市國有地,變成無法兌換的零錢。
這樣才是解決居住正義應有的完整思維,而不該陷於「喊數字」的選舉口號。
前日台北市府舉辦第三屆亞洲公宅論壇時,有媒體提到台北市公共住宅的數字跳票,柯文哲表示,「公宅做多少算多少」。我們要能夠從柯文哲的話中,去看到他對於公共住宅政策的轉變。
這個轉變的關鍵在於,柯文哲終於被我們說服了,我們終於讓他了解到這一個重點:「台北市公共住宅的核心問題是價格,而不是供給。」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柯文哲過去在居住正義上的政策:「捷運聯開宅」、「包租代管」的空屋釋出計畫,還有將台北市的老舊宿舍評估修繕改為平價出租住宅等等政策,其實都是試圖從「提高供給」來解決問題。就供給而言,台北市的空屋數量是有的,只是價格都不會符合所謂「居住正義」的期待。在昂貴地段的公宅,不管是擠出來的還是市府自己蓋的,價格就是會比較高。現在柯文哲有些公共住宅其實也租不出去,因為價格才是台北市居住正義的最大問題。柯文哲終於慢慢發現到這一點,因此對於他既有的公共住宅政策,他的態度已經不像過去那麼積極。也就是説,柯文哲終於體認到:他過去對公共住宅問題的認識與掌握不足,台北市的居住正義不在於蓋零碎的公宅,也不在於在昂貴的地段上蓋公宅。
台北市的居住正義,絕對不是零散湊出公共住宅的供給數字就叫做居住正義。
我們可以把口袋裡的零錢加總起來換成鈔票,但是居住正義、公共住宅乃至於都市規劃,都絕對不是如此。目前台北市的公共住宅除了木柵華新段,以及陸保廠是比較完整的面,其他都是零散的單點,像是景美調車場、和景美運動公園那邊。這些單點就像無法兌換鈔票的零錢。其中我同意是可以作為都更的中繼住宅,但這不該是規劃公共住宅的思維,也不該是解決居住正義的方案。
*作者為台北市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