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益彩券的銷售量每年高達1200億元,每年為國庫貢獻400億元收入,其中的一半,進到了各縣市政府的「公彩盈餘」基金專戶,然而,由於缺乏足夠的監督機制,公彩盈餘基金儼然成為縣市政府「小金庫」,近年,地方財政困窘,公彩盈餘佔各縣市年度社福支出比率更是逐年攀升,2016年底已達10.84%水準。公彩盈餘除了被縣市政府拿來補助離島機票、彩繪美甲活動,今年還差一點被澎湖縣政府拿來發放重陽敬老津貼,民眾以「公益」之名購買的彩券,真的被用到公益用途了嗎?
今年5月,監察院針對縣市政府公彩盈餘基金運用缺乏監督機制,對財政部提出糾正,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自1999年開辦迄今,公益彩券已挹注縣市政府2126億元社福支出,成為地方重要財源,連同台灣彩券每年27億元回饋金,這二筆錢理應「取之於公益,用之於公益」,實務上,卻成為縣市政府「小金庫」。
公彩盈餘基金成縣市政府「小金庫」,借錢動輒上億
根據監察院統計,2012年迄今,有超過8個縣市政府向該基金調借款項,金額動輒上億元。其中有3個縣市長期調度鉅額款項,財務狀況最差的苗栗縣,迄今仍有6.1億元未償還;另有12個縣市政府將該基金(或專戶)納入集中支付,供公庫統一調度運用。
根據《公益彩券發行條例》,每年近400億元的公彩盈餘,50%分配給縣市政府,另外的45%與5%分別專款補助國民年金與全民健保補助。由於近年地方政府財務困窘,公彩盈餘佔各縣市社福支出比率,竟然逐年攀升。
公彩盈餘運用比率增加,「吃點心的錢被用來吃正餐」
根據監察院統計,22個縣市社福支出支出決算數,從2011年1857.6億元,減少到1558.5億元,但各縣市運用公彩盈餘分配款比率,卻從4.88%攀升到10.84%。
立委王榮璋表示,公彩盈餘目前正逐漸取代公務預算,成為政府社福支出的主要來源,「我們希望公彩盈餘作為除正餐以外的點心之用,但現在吃點心的錢被用來做為吃正餐之用,不僅地方政府如此,中央政府的衛福部、原民會、財政部統統是如此!」
相較於公務預算,公彩盈餘基金的收支更不受議會監督,每年近200億元的社福補助對象,到底是否真的用在「社福」領域,外界很難檢驗。
補助慶生、指甲彩繪、文宣,公彩盈餘難監督
2015年總統大選,公彩盈餘補助對象曾經成為選舉話題,當時民進黨質疑,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在新北市長任內,拿公彩盈餘補助國民黨外圍組織。
2016年政黨輪替,時任立委的內政部長徐國勇,再度針對新北市政府將公彩盈餘補助救國團與新北市婦女會與民眾服務社提出質疑,他批評,上述機構獲補助後,「不是用來做公益,而是用於慶生、打球、唱歌,還讓婦女會貴婦做指甲彩繪」,他說,能夠做指甲彩繪的都不是勞工階級的人,「講難聽點,我太太也不曾做過指甲彩繪!弱勢團體會去指甲彩繪、把指甲畫得漂漂亮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