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已簽署近兩月,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領域範圍最為全面的自貿協定。隨著FTA的生效,中國專家認為,中韓兩國貿易必將「深度融合」,今後雙方經貿合作宜開啟新模式,即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向中國中西部轉移、加大服務產業領域合作、差別化發展並聯手構建新的高附加值產業鏈。
中韓經濟互補性強但存在競合關係
中韓FTA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開放水準方面,雙方貨物貿易自由化比例均超過稅目90%、貿易額85%;二、協定範圍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等17個領域;三、雙方將以負面清單模式繼續開展服務貿易談判。
吉林省社科院朝韓研究所副所長譚紅梅分析,推動中韓經濟合作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兩國經濟的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主要源於兩國經濟和產業發展水準上的差距。中國缺少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經營理念,而許多韓資企業因為擁有資金和技術優勢,又充分利用了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資源、低廉的地價和物流成本,因而在中國取得了良好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中韓經濟產業發展水準差距的逐步縮小,原有的經濟互補性因素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譚紅梅說。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競爭力的提高,以合作交流為主的中韓經濟關係,正逐步轉向合作與競爭並存的關係。當前,中國政府旨在完善市場環境和規範經營活動的新政策法規陸續出台。這些新的政策、措施和法規制度,在進一步完善中國市場經濟環境、規範社會經濟活動標準的同時,也在改變中韓原有經濟合作環境,並使兩國延續多年的經濟合作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
需探索新切合點開啟合作新模式
在FTA時代,兩國多位經濟專家建議,為使中韓經濟合作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需要探索並尋找兩國經濟合作的新切合點,開啟合作新模式。
一是引導韓資勞動力密集型加工製造企業向中國中西部地區延伸發展。
中國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金萬甲說,中國內陸地區仍有相當雄厚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從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來看,廉價勞動力資源還能維持10年左右。「這對人力密集型加工製造業來說是寶貴的資源。」
目前,韓資和中韓合資的加工貿易企業,幾乎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有必要調整產業佈局。中國可出台優惠政策,引導企業整體搬遷或選擇性地局部搬遷,可沿著江河水路、高速公路和鐵路等交通幹線向縱深發展,把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連接起來形成有機的產業鏈。
二是加大兩國服務產業領域合作。
「中國服務產業與中等發達的南韓相比也有較大差距。」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安愛紅說,南韓與中國相比服務業起步早,涉及領域廣泛,經營理念先進,並已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兩國在服務業發展水準上的差距,正好可以形成互補關係。
三是以各自特長差別化發展,聯手構建新的高附加值產業鏈。
目前,中韓兩國在技術方面各有長處。中國在航空航太產業、生物化學、納米技術、農產品品種改良、光電器械等基礎科學領域已超過南韓,處於世界領先水準;而南韓則在CDMA手機和晶片、汽車製造及造船業領域取得成果。因此,兩國在基礎科學和尖端技術領域加強合作,會加快兩國向尖端技術產業結構邁進的進程。
同時,南韓三星、SK等大型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究所,可以使南韓的科技和研發能力轉移到中國,將有助於推動中國產業的高技術化和高效化。一些南韓學者認為,南韓企業要想在中國確保其應有的經濟利益,應尋求差別化發展,與中國當地企業形成有效的產業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