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災後,部分國家選擇廢核,也有國家選擇重啟或新建電廠。究竟核電是不是「大勢所趨」?《風傳媒》獨家專訪國際能源專家邁可.史耐德(Mycle Schneider)、解析全球核電及能源產業動態。史耐德觀察,儘管去年核電發電量成長1%,全球還有15國在興建核電廠,但多是基於政治、產業及軍事考量,從經濟面來看核電已不再有競爭力,「核電就像是瀕臨絕種的生物,面對再生能源這樣的外來物種,生存機率幾乎等於零。」
出生於德國的史耐德,從事核電及能源產業顧問工作超過20年,曾擔任法國、比利時、德國等多國的能源政策顧問,並從1992年開始每年獨立編纂世界核能產業報告(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WNISR),從產、官之外的第三方觀點爬梳全球核電廠發電、興建及除役現況。
2014年會員包含中國多間核電公司的國際清潔能源論壇(IFCE),將世界核能產業報告譯成中文,並邀請史耐德赴澳門舉行發表會,讓中國核電業者了解世界核電及其他能源發展狀況。曾任中國國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長的韓文科,即在今年9月剛出版的WNISR序言中指出,核電產業正面臨經濟、環境及安全的挑戰,當人們面對擁核及反核的衝突,更需要像WNISR這樣的客觀報告,才能真正討論核能產業的永續發展。
與「核武」相依存 使國家難割捨「核電」
綜觀2017年全球核能發展狀況,全球共413座核反應爐、裝置容量363GW,分布於全球31個國家。如果以發電量來看,全球5大核電國家美、法、中、俄及韓國仍為重度核電使用國,5國核電發電量就佔全球的7成。而去年全球核能總發電量,也因中國核電發電量大幅增加、因而微幅成長1%。
儘管全球投資新核電廠的金額已較全盛期2006年下滑,但至今年中仍不乏對核電有興趣的國家。報告統計,全球至2018年中仍有50座核反應爐正在興建中,其中有近3分之1位在中國;另外土耳其、孟加拉、白俄羅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正計劃興建國內首座核電廠。
史耐德在報告中,點出核電在某些國家仍佔有一席之地的原因,是核電與核武的相互依存關係。史耐德指出,發電用的核能與軍事用途的核武,使用的原料、設施、人力及設備供應鏈都相近,因此一旦停用核電及相關建設,則核能軍事發展恐將連帶式微。英國的核子武器委員會(The U.K. Nuclear Industry Council)即曾發布協議、明載核能部門將增加民用和國防產業間相互轉移的機會,確保相關資源能被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