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追憶一個進步年代

2015-08-08 08:10

? 人氣

1971年言論自由在台大座談會(台大校史館)

1971年言論自由在台大座談會(台大校史館)

羅蘭巴特認為,18世紀的啟蒙時代作家伏爾泰,是最後一位幸福的作家,因為他對抗的是「奄奄待斃的世界可能暴露出的種種腐敗及殘暴」,「但能跟如此罪該萬死的敵人交戰,這已是莫大的幸福。」某種程度而言,伏爾泰之所以「幸福」,那是因為他站在歷史正確的那一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在漫長的威權統治迷霧中,一個行動者如何知道老大哥已經病入膏肓、只是虛張聲勢?他如何知道何時何地出手,是站在歷史正確的那一邊?畢竟,結構和行動之間如何交錯,即使是專業史家都難以解謎,行動者往往無法精算、而是憑著一股勇氣,孤擲一注的將自己丟到時代面前,如果他們運氣夠好,也許有一絲機會倖存,可以活到歷史正確的時刻。

在台灣學運史、甚或民主運動史上,洪三雄、陳玲玉可能是這樣一對幸運兒,而《也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寫的正是那個關鍵年代的快樂版結局。

洪三雄是出生於彰化的鄉下小孩,孤伶伶的走進台大,但一走進台大,有某種時代的召喚,讓他不能置身事外,「五十年代高呼民主的《自由中國》之聲,終因雷震下獄而消音;六十年代為自由思想啟蒙的《文星》之光,也因李敖的坐牢而匿跡。自由和民主在台灣,宛如風中殘燭。」

不只是雷震、不只是李敖,這樣的時代召喚,在洪三雄進台大的20年前,另一群年輕人受到召喚,郭秀琮、許強、吳思漢、葉盛吉等等現在聽來無比陌生的名字,當年他們只為了理想而葬身在馬場町,有許多人的妻子遲遲不敢讓兒女知道真相,那是一個勇氣毫無報償、善惡顛倒的荒謬年代。

「那是大量出現才子的年代,但你若要他們走路,一顆子彈就夠了!」同個世代的白色恐怖受難者顏世錫如此說。

到了一九七0年代,也許不再是每天都有人在清晨被帶到刑場,也不再有人從火車站的公告欄痛見至愛已遭槍決;然而,白色恐怖仍潛藏在每個人的血液中,深夜不尋常的敲門聲,總以為是警總來捉人了!

即使如此,在聲勢浩大的保釣運動後,洪三雄看到了空間,1971年9月,他們決定將以前學校聯誼性質的《台大法言》,變成「對學校開刀,向社會進軍」的改革刊物,甚至要挑戰當時仍為大禁忌的「群眾集會」。那一年10月至12月短短三個月內,「台大法代會」一連舉辦了「言論自由在台大」、「民主生活在台大」兩場座談會,及「中央民意代表應否全面改選」辯論會。

這時的學生運動,已有討價還價的空間,或是,他們為自己爭取到討價還價的空間,即使每次申請活動都被校方打回票,然而洪三雄、陳玲玉屢敗屢戰,和當時的訓導長張德溥周旋。遊走校方規定邊緣擦邊球,有機會就「得寸進尺」,「社論的題目〈台灣的命運〉不行?改成〈我們的命運〉可以嗎」「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辯論,前面加上『應否』兩字,是不是就可以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典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