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往往是最令人感到悲痛的生命終結形式,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有80萬人死於自殺,更有1億多人籠罩在自殺事件陰影。英國《經濟學人》雜誌24日專文指出,與2000年相比,美國地區自殺率上升了18%,但全球各地區的自殺率則是降低了29%,等於拯救了280萬人的性命!
其中自殺率下降最為明顯的族群是老人、中國與印度地區的女性、俄羅斯中年男性。《經濟學人》指出,若要進一步降低自殺率,各國應制定良好的勞動、醫療政策,協助人民獲得更多幸福感。
社會穩定、女性解放,降低自殺率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分析,都市化、個人獲得更多自由,有助於降低年輕女性族群的自殺率。試圖自殺者或是自殺者的親友指出,許多中國、印度等亞洲地區的女性遭受丈夫暴力相向,或是與夫家的人不合、遭到虐待,因而感到絕望。隨著越來越多人搬到大城市、傳統觀念的束縛鬆綁、強迫婚姻減少,過去遭受父權壓迫的女性活得更加自由,因此自殺的人數減少。此外遠離農村意味著比較難獲取農藥、槍枝等危險物品。
社會穩定是降低俄羅斯中年男性自殺率的重要因素。這族群歷經蘇聯解體,社會動盪不安、頓失收入來源,以及過去風光大國衰微帶來的虛無感,造成了這個群體酗酒、自殺率飆升,但是目前自殺率已經緩慢下滑。另外,老人自殺率一直都比任何族群還來得高,經濟回穩、老年人貧困情形減緩是自殺數字近年來顯著下降的關鍵。
全球自殺率降,美國卻升了18%
全世界的人們活得更為樂觀,但美國卻陷入絕望的氛圍裡,自殺率比起2000年的時候增加了18%。《經濟學人》分析,這與政治息息相關,因為美國自殺率大幅增加的族群是白人、中年、教育程度較低的男子,而且居住在曾經經濟良好,但遭受金融海嘯嚴重打擊的地區。2007年至2008年的金融海嘯,導致美國及西歐地區增加了1萬起自殺案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016年當選時,主要選票恰好來自白人、男性、未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經濟學人》認為這件「巧合」應被世人重視。
好的國家政策能有效降低自殺率
自殺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痛苦,也突顯出群體的失敗,如果一個國家內的所有人都生活地痛苦不堪,也許整個社會結構都應檢討責任。相反地,國家政策做得好,也有助於將低自殺率。
《經濟學人》指出,蘇聯末代總書記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在1980年代中期限制飲酒、產酒跟販售,有效減緩了酗酒現象與自殺率。然而蘇聯瓦解後,限酒令也跟著撤除,共產體制轉變為資本社會的過度期適應不良,許多失意男子再度回歸酒精中毒的生活,使俄羅斯男子的平均壽命從1987年的近65歲縮短至1994年的不到58歲。近年來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祭出限制酒類銷售的政策,被認為是自殺率下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