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競爭最重要的就是定位,只要定位對了,可說就贏了一半,「民主進步」如此,最近又常常出現的「國民黨本土派」,某種程度就是個成功轉型甚至定位的案例。
「國民黨本土派」是個有趣的族類,他們不是派系,派系就有老大、有規則; 他們不是次團,次團就會有組織有固定成員;這是個模糊不知邊界的團體,當他們在報端出現時,通常不具名,或者只有一、二位被引述,看來有些單薄;然而,正因其模糊,影影幢幢,反而有聲勢壯大的效果,尤其他們總在關鍵時刻出現。
例如,國民黨內一度出現老農派立委,每次選舉爭取為老農津貼加碼,幾乎是「國民黨本土派」的同義詞,當年土增稅讓王建煊掛冠,到證所稅讓劉憶如下台、甚至大力鼓動要洪秀柱硬吞下去的證所稅版本,後面都有國民黨本土派的影子。
因此,何謂國民黨本土派,有時可能是對比於北部「不知民間疾苦」的閣員,有時是對比國民黨內的軍公教選票,有時更赤裸裸的就是本省與外省之別。
最近讓國民黨本土派奇貨可居的,當然是國民黨的政權危機,國民黨高層必須全力攏絡這些本土派,用盡資源懇求他們參選,甚至,最後有可能為了不讓這些本土派出走,而必須修改國民黨規定,讓王金平連任不分區立委。
事實上,在民進黨強大競爭下,最自居於本土的國民黨中南部立委日益淍零,這次選舉更是多人懼戰,鬥志蕩然無存,然而,這些本土派立委愈是積弱不振,國民黨愈是少不了他們;因為,他們是國民黨的正當性來源。本土派的定位如此成功,即使這些中南部立委戰力已失,但少了他們,還是讓國民黨有落入「外省黨」的恐懼。
而這正是國民黨本土派定位的厲害之處,本土派也許成不了事,但是他們劍指國民黨內的非本土派,當任何政治都是在地政治,位居非本土,幾乎是政治自殺。國民黨8年執政,無法收服這些本土派,或讓自己取得本土派的正當性,可說是最大的失敗。
其實,本土派和國民黨有更深的歷史恩怨,因為,所謂的國民黨本土派,他們的前身就是地方派系,相較於「地方派系」的局促猥瑣,更可見「國民黨本土派」定位高明。當年地方派系支持國民黨政權,換得地方榮華富貴,但是在蔣家時代,他們是被壓抑的一群,地方和中央菁英是雙元系統,不得互通交流。一直到李登輝時代,他們才可能進軍中央,更從主流非主流之爭中,地方派系搖身一變、晉身為國民黨本土派。
當年馬王黨主席之爭,王金平敗得徹底,然而,馬英九是贏了戰役,失了戰場,他雖然贏得近8成黨員的支持,卻無法取得本土派的正統,這一次總統大選,國民黨完全任這些所謂的本土派予取予求,也許,這正是國民黨本土派(還是地方派系)的最後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