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即崩盤
對於此次民進黨的慘敗,各方雖然有不同的解讀,但大多公認「韓流」是主因。對於「韓流」崛起的大環境,一般也認為是民進黨執政表現不佳所致。但到底是哪些地方表現不好、什麼錯誤才是最致命的,則見仁見智。有人認為是「轉型正義」和「年金改革」得罪了太多人,有人認為是「北農事件」和「拔管」太過囂張令人反感,也有人強調是「旅客滯日事件」、淹水、菜價崩跌和火車出軌等公共問題處理不善引發民怨,更有人似乎倒果為因,把這次公投的結果解釋為民進黨背離主流民意因而導致反彈。反正既然民進黨都敗成這樣了,任何人似乎都可以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講成是民進黨敗選的原因,而且好像也都說得通。
不過,這種眾說紛紜的現象所體現的事實是,民進黨的失敗,似乎是一連串錯誤的政策和各種背離民意的施政舉措所累積疊加的最終結果。簡言之,民進黨的失敗,很難被歸咎於單一原因,也無法靠著小幅度的修正就能贏回民心,遑論讓幾乎已經跌到谷底的支持度起死回生。民進黨如果真的要反省和改變,就必須是全面且深入的檢討和大幅度的修正,否則很難有什麼大的政治效果。就像賴院長自己講的:「像這樣敗選,要檢討很多,恐怕不會只有農業政策」。
然而,先不論做這樣的決定,必須要有足夠的政治魄力和勇氣,而這正是目前包括賴院長在內的民進黨高層所缺乏的。光是全盤否定自己過去的政策,就必須承擔兩面不是人,統治正當性崩潰,有可能立即崩盤的風險。日前行政院才剛釋放出核電廠可能延役的風向,立即遭到反核團體的批評,就是這種困境的具體展現。
退一步講,若是在單一議題或人事上進行象徵性的退讓,或許可以獲得短暫的喘息之機。但如果還是無法令人滿意,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造成更大的政治壓力。在骨牌效應下,遲早還是會崩盤,同樣是一步險棋。如此看來,無論怎麼改,只要是涉及到實質的改變,似乎都是兩難。
試想,倘若民進黨順應「以核養綠」的公投結果,放棄其「非核家園」的主張。那麼,面對「東奧正名」和「婚姻平權」等被否決的公投案,是否也要比照辦理? 既然反核、台獨和各種「進步價值」,是支撐民進黨價值體系的神主牌,反核人士、獨派和「進步青年」,也一向被認為是民進黨最有力的支持者,而且彼此間還高度重疊。就像並列的骨牌一樣,如果其中一個垮掉,其他的恐怕也難以久立。倘若民進黨的治理能力已經如此低下,在僅存的核心價值方面又全面退縮,再也無法與國民黨做出明確區隔,那麼要如何說服支持者繼續支持呢? 民進黨難道要承認過去對這些理念的堅持都是在欺騙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