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地方大選,以綠地翻成藍天告終。然而這場本應毫無懸念的選舉,卻由於中選會的人為疏失,造成許多重大爭議,舉凡讓投票隊伍大排長龍,致使許多民眾放棄投票,抑或是不同處所的投開票同時進行。
而爭議最大,就莫過於僅差距3254票的台北市長選舉。相較於2014年,在藍綠白激戰的情況下,卻不增反減,從70.46%下降到65.97%,少了近10萬票;以及至晚間7點46分才完成全部投票,與法定下午4點相距近4個小時,期間尚在排隊民眾,卻可透過手機來觀看即時開票情況,影響投票意向。
自然,這樣的選舉爭議是任何一位參選人都所不樂見,因為這讓贏的人贏的有爭議、輸的人輸的不服氣,也讓肇事官員可以拍拍屁股下台走人,反由參選人擔起爭議責任,從而傷及社會對民主政治的信任。
「韓流」侵襲白色力量?
不過撇開技術性原因,在選舉過程中長期領先的柯文哲,到底為何險在陰溝裡翻船?是因為年輕族群不投票,還是姚文智分票?柯本人在選後倒是直接點明韓國瑜外溢效應的影響,表示自己沒被滅頂已經很厲害!
那「韓流」是韓國瑜主動攻擊柯文哲嗎?事實上,韓自始自終都對柯心存善念,懷抱感恩之情,在選舉中從未因政黨因素批評過柯,抑或是對柯進行政治攻防。反倒是柯陣營,在選舉期間卻多有主動傷韓之舉,舉凡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和柯文哲競選總幹事小野相繼挺陳其邁,尤其是後者,更被媒體認為是交換民進黨棄保姚文智的政治操作,就可以知道,是柯陣營,起碼是在柯文哲默許之下,對韓國瑜發動攻勢。
柯文哲有受到韓流影響嗎?
如果說韓國瑜並沒有主動攻擊柯文哲,那麼進一步的問題就是,柯是否有受到瘋狂十月「韓流」的影響。事實上,根據美麗島電子報的數據,在10月11號至12號的民調,柯文哲以37.5%領先丁守中的25%達12.5%;這樣的趨勢,直到11月5號至7號的民調,都無甚變化,柯仍以38.6%領先丁的27.1%達11.5%。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個月內,姚文智的民調反而從11.3%下滑至8.3%。
細究來看,柯文哲在這一個月內,泛藍支持確實從32%降到18.8%,可見「韓流」及小野事件確實讓柯喪失藍票,且讓丁守中更加凝聚藍票,從52.7%上升到66.8%;然而與此同時,柯在中間選民的支持,卻41.5%提升到55.9%,即是「以白補藍」,使得柯文哲的總體支持率反而還提升1.1%。
不過相當有意思的,柯文哲在這段期間所獲得到的中間支持,很可能其實並沒有那麼「白」,而是從淺綠轉為中間選民的「白票」。因為從10月中旬到11月初,台北市的選民結構,僅中間選民從33.7%提升到37.2%;泛綠33.6選民則從25.8%驟降到16.5%,而泛藍亦從38.3%下降到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