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知名小說家愛特伍的反烏托邦經典小說《使女的故事》去年改編拍成同名影集,廣受好評,並橫掃去年美國艾美獎,抱回5座大獎,英文版原著小說至今也已賣出8百萬冊,許多書迷都期盼這部傑作能有續集。愛特伍日前表示,《使女的故事》出版30多年後,其續集《聖約》(暫譯)將在明年9月出版。
11月28日,加拿大知名女作家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發布新聞稿:「致讀者:你們對我提出關於基列共和國(Republic of Gilead)及其內部運作的所有問題,都成為這本新書的靈感……另一個靈感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使女的故事》描述女人變成「行走的子宮」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在1985年出版,故事背景設定在1990年代左右,環境污染與戰爭讓出生率驟降,美國被信奉宗教極端主義的軍隊推翻,成為充滿專制教條的極權國家「基列共和國」,女性被完全剝奪了財產、工作機會,成為國家財產,工作和階級都由國家分配,只有採購、家務、生育、提供性服務等功能。
其中少數具備生育能力的「使女」就只是長著兩條腿的子宮,她們沒有名字,不能閱讀或與人交談,更被剝奪情與慾,她們的「用途」就是和社會領導者大主教交合,繁衍下一代,故事敘事者奧芙弗雷德被分派為「使女」,奧芙弗雷德原文為「Offred」,由英文表示所屬關係的「of」和使女所服務主教的姓氏「Fred」組合而成。書中其他使女的命名方式亦同。小說的尾聲是奧芙弗雷德後來僥倖逃出,她被帶上一輛貨車,這輛貨車或許能帶她逃到基列共和國之外的自由世界,而故事結尾是公元2195年的一場學術研討會,這時基列共和國早就滅國多年,考古學教授皮艾索托(James Darcy Pieixoto)將自己在緬因州(Maine)發現的使女錄音帶內容轉成文字,並在研討會上演講。
79歲的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說:「這部小說剛出版時,外界都認為它的情節很離譜,然而我寫這部小說時,我很確定自己描述的都是人們在某時某地做過的事。愛特伍透露,《使女的故事》的創作靈感來自她對17世紀美國及清教徒價值觀的研究,「這是17世紀新英格蘭的清教徒價值觀,當時婦女社會的地位極低。」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去年初上任不久後就重啟嚴格的墮胎禁令,去年10月好萊塢知名製作人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爆發性騷擾與性侵醜聞,促成全球反性騷的#MeToo運動,讓人想起《使女的故事》,這部經典小說去年不僅一度重返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的暢銷排行榜,更長踞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暢銷排行榜達16周,《使女的故事》英國出版商「Vintage」說,該小說銷量與前一年相比增長670%,相當暢銷。
續集設定在《使女的故事》尾聲後的15年
《聖約》(The Testaments)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使女的故事》尾聲後的15年,敘事者是3名女性角色,而續集與改編的電視影集並無相關。英國出版社「查托與溫德斯」(Chatto & Windus)出版部副主任說:「這個社會亟須愛特伍,在《使女的故事》尾聲,貨車的車門砰地關上,開啟奧芙弗雷德的未來,這是文學史上最出色的曖昧結局,我等不及想知道愛特伍的基列共和國發生的事,以及這個故事帶給我們這個時代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