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經濟部能否對抗風電外商威脅,關鍵在…..

2018-12-05 07:30

? 人氣

綠電業者對經濟部降低明年躉購價格表示不滿,揚言可能撤資。(甘岱民攝)

綠電業者對經濟部降低明年躉購價格表示不滿,揚言可能撤資。(甘岱民攝)

上周經濟部公佈明年度離岸風電躉購費率,降幅12.71%,為此五大離岸風電外商與國內光電商,四日聯合開記者會發聲明表示不滿,強調「無法理解、不能接受」,業者甚至說「不排除撤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已幾乎可視為開發商對經濟部(或蔡政府)發出的最後通牒,經濟部是否能抗衡,除了「長官」支持與否外,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能源政策的合理調整了。

風電開發商的反彈抗議可以理解,他們被吸引來台投資,就是因為蔡政府祭出每度約6元、保證收購20年的優惠條件,這是全球唯一(沒有之一)最高價又最優惠的條件。遴選制得標的開發商,平均得到的保證收購價就是在每度5.8元左右─相較歐洲開出的風電價格已降到每度2-3元,甚至國內另外開出的「競標制」得標價為每度2.2-2.5元,5.8元的價格確實美如夢幻。

不過,對廠商而言,這個價格可能是看得到、吃不到;經濟部新公布的躉購價格為每度5.1元,且費率計算結構改變,取消現行「前高後低費率」。因為開發商尚未完成簽約,而其適用的費率是簽約時的費率,也就是說,除非能趕在本月簽約(實務上已不可能),否則風電商只能適用每度5.1元的費率。

換句話說,從得標到簽約期間,開發商原本算的營收就要先少掉1成多;至於原來「前高後低」制對股價有幫助,開發商大部份會提早釋股,取消前高後低制也等於廠商賣股權時的資本利得減少。因此開發商跳腳、抗議實屬必然。

不過,站在台灣的立場,當然希望躉購價格越低越好,因為給開發商的每一分每一毛,如果全部反應在電價,就是由全部用電戶埋單;如果硬逼台電吞下儘量不反應在電價,就是要國庫承擔;不論成本要如何移轉,最後都是從台灣人口袋支付。甚至換個角度問:台灣為何要支付高於國際行情的電價給國外風電商?

台灣並無離岸風電技術與產業,確實一定要倚仗國外開發商;經濟部面對外商「撤資」的威脅,是否能挺住,其實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能源政策的調整。蔡政府所以要用高價吸引外商來,主要就是僵硬的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迫使台灣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足以取代核電、占供電2成的綠電。

事實上,依照國外的專業評估,這個目標也不可能達成。但經濟部卻為了這個荒誕、不可能達成的目標,流血以高價保證開發商的收益。如果蔡政府還是咬定原先政策目標,當然只能屈服於開發商的威脅,給予更好的保證價格。

但如果經濟部檢討後修改的新能源政策,在以核養綠公投通過,已經讓政策從2025年達成全面廢核的禁錮中解放出來,順勢修改綠電進度與目標,其實就不必為短期衝量而再用超高保證價格招引外商來投資─其實,這是買賣商場普遍的常識:急切的買家一定要花更多錢,才能買到同樣的物品;而急切的賣家,總是會降低價格打折。

此外,風電商一直強調價格要高的原因:國產化要求,經濟部也應考慮放寬或甚至取消。國內廠商是否有能力當風電開發商下包,要各憑本事,如果是靠政府給開發商高收購價而取得訂單,其實等於是全體用電戶(或納稅人)變相補貼廠商,坦白說,有違公平原則。再者,這波風電熱潮後,國內不會無邊無境的增加風電,這些靠政府補貼建構的風電供應鏈,未必能有全球競爭力,無能出口的結果,最後還是死路一條─台灣的軌道車輛算是可供借鏡的案例。

經濟部如果聰明一點、如果心裡還有一絲絲為民眾看緊荷包,而且是長達20年的荷包,就切記不要如過去一樣,當一個急切的買家;能源政策中對風電、太陽能的規劃目標,原屬荒誕,硬要執行推動只是憑添浪費與提高「人禍」風險罷了。換個角度看,以核養綠公投過關,代表反核不再是台灣社會主流,倒是過半民眾支持核電,其實是讓經濟部有更多籌碼─例如核三廠能延役,就紓緩南部缺電風險,對台積電三、五奈米廠投資案的供電保證也更有可能達成。

當然,還有一個關鍵:經濟部的「長官」要支持,別再因為意識型態或利益考量而挺起外商來,畢竟,經濟部已經證明缺乏擔當與腰桿,無能以堅持專業對抗錯誤的政治決定。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