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後,除了獲得不少中國人點讚之外,也觸發了中國媒體及公眾對於中國院士制度的檢討。
屠呦呦雖然因為領導研製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並屢獲國內外獎項,但她先後多次被提名參選中醫科學院院士卻一直落選。
而且由於她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因此又被稱為是「三無科學家」。
黨媒提出質問
為此,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旗下人民網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質問《屠呦呦為什麼落選院士》。
文章指出,「像屠呦呦這樣做出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而落選院士的,在我國並非個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享譽海內外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
文章同時表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雖然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穩坐院士的寶座;相當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業高管,順風順水地當上了院士,風光於政、學、商諸界。」
《人民網》的這篇文章明確提出,「默默工作、不善交際、敢講真話、貢獻卓著的落選院士,涉嫌造假、擅長公關、有權有錢的卻順利當選、風光無限。兩相比照,向社會傳遞了怎樣的信號?給公眾造成了怎樣的印象?」
最後文章總結說,「是該檢討、改進兩院院士的評選標凖、方法和程序的時候了。」
「院士制度是利益制度」
與此同時,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教授在接受鳳凰網採訪時也批評說,中國的「院士制度目前還不是一個榮譽制度,更是一個利益制度」。
魯教授進一步解釋了目前中國院士制度的問題說,「目前雖然院士是選舉出來的,但投票者選院士已經不再完全依靠科學成就了。關係、運作和好處成為了一些新的因素。有些人被選上去的時候,意味著有些人被選下來。選下來也是跟這個制度有關係的。」
魯教授最後建議說,「院士應該回歸到一個榮譽,表彰一個階段性的工作,榮譽的認可並不意味著有很多額外的利益。特別是那些理應通過學術競爭才能得到的利益,這個應該回歸學術競爭,把院士制度去利益化。
中國網民評論
在中國社交媒體上,不少網民也紛紛發表評論,批評中國目前的院士制度。
其中一位網友表示,「屠老太太獲諾獎,等於搧了中國院士制度一個大嘴巴!」
另一位網友也留言說,「尊敬留給屠教授,而膝蓋獻給兩院院士的評選制度,就這個體制,誰不出國?」
更有一位網友更直言說,「中國的這個院士制度早該廢除了,多年來就是腐敗的溫床,對中國的科學發展不僅沒有起到任何促進作用,反而阻礙了科學發展。」
不過,也有一些網友對此持不同意見,其中一位網友表示,「拿諾獎的不是院士引發了群眾對院士制度的懷疑和批判,許多批判似是懷疑的慣性所致,充斥著不屈和憤慨。懷疑是很好的精神,但最好在做出探討或者拿到證據後再來批判,這樣的批判才會帶來改革和進步。」
(撰文:李文/責編: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