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角七號》中,載滿日本教師思念的情書在延誤60年後,終於送到戀人友子手中,稍稍彌補了當年無法圓滿的愛情;而在現實生活中,白色恐怖受難者黃賢忠的遺書,同樣延宕了60年才送到妻女手中,可惜部分遺書中囑咐的對象早已不在人世,女兒黃新華不禁悲歎「人生能有幾個60年?」
我是誰?我60歲才了解
「其實我很小的時候就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我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常認為我只要很努力的去想,就會知道我是怎樣的一個人,但我現在想了一輩子,還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黃新華描述母親鮮少談及死去的父親,因此對父親及自己的祖籍在哪都一無所知,直到60歲那年拿到了父親的遺書,才更了解父親的理想抱負及他對母親的虧欠,而對自己的了解,也從60歲才開始。
黃新華的父親黃賢忠於1948年來台後,便任教於中壢義民中學,因涉桃園地區工作委員會中壢支部姚錦等案而被判死刑,並於1952年6月18日遭槍決,享年33歲;其妻楊環因同案遭判有期徒刑5年,並在獄中產下1女。
獄中誕生的女兒 住過孤兒院的人生
黃新華就是這個在獄中誕生的女兒。她在出席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新書《走過長夜》發表會時說,當初籌備處找上她,請她寫下與白色恐怖相關的故事時,她一直認為自己寫不出父親及母親的故事,因為母親從來不說,自己一直到初中才知道父親是因白色恐怖而死於槍決,到了中年才知道母親也曾經入獄服刑,而自己不僅出生於獄中,還曾短暫住過孤兒院,但這些都是長大後,才一點一滴從母親及其他難友口中拼湊出來。
「因為母親再婚,所以她一直覺得她虧欠我。她從來沒有跟我說過她曾經在牢裡待過,她真的沒說過,我一直到後來才從她的難友那裡聽說。我記得小時候常跟媽媽去看土城生教所那些阿姨,當時我不知道她也在那裡住過5年,我每次去我都很高興、很開心,因為那些阿姨都對我很好。我記得有個阿姨後來跟我說,她看到我在那裡生的,當時的我在他們看起來就是個新的希望,她們覺得小小的孩子在那個地方就是帶給他們生命的希望,但我什麼都不知道。」
談起幼時的經驗,黃新華的情緒顯得相當複雜。她說,自己最期待與母親一起去探望生教所阿姨,但一直到長大才知道母親曾經在這裡住過5年;而母親在監獄產下自己後,因擔憂監獄環境不適宜小孩而將她送到孤兒院,她以前常常懷疑為什麼夢裡時常出現1條很長很長的長廊,後來聽母親說自己曾待過孤兒院,才知道那條長廊並非夢境,而是孤兒院的長廊。
母親心中的痛再被翻開
而得知父親真正的死因,則是在國中時期。黃新華說,雖然自己很早就知道生父已過世,但她一直認為應該就是因為很一般的生病等等原因而去世,母親從沒主動提過、自己也不曾懷疑,一直到國中某次考試考不好被責備,忽然間就問母親父親到底是怎麼死的?母親才提起父親是白色恐怖受難者,當時不知道白色恐怖為何物的她,只知道父親被人認為親共而被槍決,而從小就敏感、善於察言觀色的黃新華,隱約感覺得到這是個「不能被提起的話題」,也沒再追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