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嚴28周年回顧白色恐怖 學者:我們等待的春天還沒到來

2015-07-15 20:39

? 人氣

28年前的今天台灣解除了戒嚴,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特別選在今(15)天於台北、台南分別舉辦2場影片、新書發表活動,希望透過受難者及家屬的口述一起回首台灣的漫漫民主路;不過,政大台史所所長薛化元在活動中重新解析解嚴的時代意義,他認為解嚴非但不像外界所說的讓台灣完成自由化及民主化,甚至阻礙了轉型正義的進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87年7月15日,前總統蔣經國宣布解嚴,終結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政府訂立715為「台灣解嚴紀念日」,紀念台灣邁向自由民主。而文化部所屬的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也於景美人權園區舉辦《鏡頭下的白色人生》紀錄片發表會,並邀請影片中受訪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到場觀看。

20150715-018-「鏡頭下的白色人生第2輯,人權博物館紀錄片成果發表」記者會,郭振純-余志偉攝.jpg
「鏡頭下的白色人生第2輯,人權博物館紀錄片成果發表」記者會,白色恐怖受難者郭振純到場。(余志偉攝)

影片中19位白色恐怖受難者對著鏡頭娓娓道出他們的「白色人生」,片中有人唱著熟悉的歌、有人畫出心中的「火燒島」,也有對著鏡頭情不自禁落淚的;影片中唯一的女性受難者張常美提起白色恐怖說「我不會原諒,我心胸沒那麼寬大」,坐牢長達33年7個月的受難者陳水泉則悻悻然地問「思想哪有什麼罪呢?」74歲的陳新吉則回憶起出獄後見到母親時,精神瀕臨崩潰的母親已完全不認得自己,甚至高喊「不要來抓我兒子」種種遭遇令人動容。

20150715-014-「鏡頭下的白色人生第2輯,人權博物館紀錄片成果發表」記者會,張常美與丈夫歐陽劍華的繪畫-余志偉攝.jpg
莫名其妙成為政治犯的張常美,與同是政治犯的歐陽劍華結褵,歐陽劍華已於2011年去世,張常美帶著歐陽劍華的畫作到場。(余志偉攝)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主任王逸群表示,籌備處成立3年來致力於搶救白色恐怖史料及口述歷史記憶,談起影片中致力於翻寫台語聖經的長者林恩魁已於今年5月辭世,他不禁感嘆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而今日的影片發表及於台南同步舉辦的《獄外之囚》新書座談會中,共收錄了55個白色恐怖受難家庭及19位受難前輩的生命故事,就是希望讓大眾能了解受難者前輩為民主所做的犧牲奉獻,致力完成台灣的轉型正義。

雖然許多人認為解除戒嚴讓台灣邁向民主並達成轉型正義,但政大台史所所長薛化元卻有不同的看法。薛化元於專題演講中指出,7月15日全台各地都有許多探討解嚴的紀念活動,但他略為激動地對現場聽眾說,假如解嚴跟大家講的一樣完成了自由化、民主化及轉型正義,那今天現場前輩絕對不會坐在這裡,並問「我們坐在這裡的原因是什麼?」

20150715-010-「鏡頭下的白色人生第2輯,人權博物館紀錄片成果發表」記者會,政大台灣史研究所長薛化元-余志偉攝.jpg
鏡頭下的白色人生第2輯,人權博物館紀錄片成果發表」記者會,政大台灣史研究所長薛化元到場致詞。(余志偉攝)   

薛化元說,自己1997年時第一次參加聚集全台灣政治犯的解嚴10周年活動,轉眼間又過了18年,現在仍然停留在大家一起努力為過去留下紀錄,但他認為大眾追求的轉型正義不應該長這樣,「我們等待的春天好像還沒到來」。

薛化元提起近日來的課綱爭議,他說許多人認為白色恐怖的部分並未刪減,甚至還提高比重,不懂反對課綱者為何憤怒;但他認為大眾往往只強調台灣戒嚴了38年,卻較少討論國民黨統治下伴隨戒嚴而來的非常體制,他表示完全無法接受國民黨「台灣在危急存亡之秋所以要實施戒嚴」這種說法,畢竟從自己出生以來台灣便一直在美國第七艦隊的協防之下,戒嚴儼然成為執政者濫用權力造成迫害的藉口。

薛化元認為,解嚴的確是台灣後續政治改革的重要起點,但這並不意味台灣已完成轉型正義。他說,當初制定戒嚴法時,立法者了解老百姓將受到權力的重傷害,因而於戒嚴法中內建了一個轉型正義的機制,讓受難者在解除戒嚴後能要求法院重新審判、將相關檔案重新審理,以還受難者一個清白,但隨著解嚴而來的國安條款卻封鎖了戒嚴法中的平反機制,導致解嚴後仍有許多政治犯,好比解嚴後仍為爭取言論自由而自焚的鄭南榕,就能看出當時國民黨政府「解嚴解得不乾不脆」。薛化元認為重新審視解嚴的歷史定位是轉型正義不可或缺的工程,他並向在場前輩們保證,只要自己仍繼續待在學術界一天,就絕對不會放過這個議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