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鄧小平的車隊行駛在華盛頓街道上。兩邊人群產生奇妙分野——一邊抗議者揮舞著台灣青天白日旗;另一邊抗議者則是狂熱的美國左派,他們認為鄧背叛了毛澤東的革命。甚至在白宮草坪的歡迎儀式上,有兩人因高喊「毛主席萬歲」,而被強行帶離。
勢成水火的兩股勢力都在反對鄧小平,反對的理由卻又顯得十分充足——鄧訪美一個月前,台北熟睡中的蔣經國,被大洋彼岸電話吵醒,得知美台斷交;此前不久的北京,鄧掀起關於真理檢驗標凖的大討論,被毛澤東的支持者斥責在「砍旗」、「違反中央精神和反對毛澤東思想」。
此後18年,更多矛盾在鄧小平身上持續呈現。他反對「兩個凡是」,努力使文革後的中國走出毛澤東的陰影;但卻又極力避免成為「第二個赫魯曉夫」,力排眾議在官方文件中給予毛澤東積極的歷史評價。鄧小平是政治鬥爭中改革派最有利的支持者,甚至是培育者;但面對訴求民主的學生,他卻下命令「採取一切手段」恢復秩序。鄧小平主張「摸著石頭過河」,務實推進經濟改革,塑造此後幾十年的改革方法論;但他也曾強行推「物價闖關」,導致全民搶購潮,誘發通貨膨脹。
改革之路,矛盾叢生,也讓各方對鄧的評價不盡相同。中國官方語境將他形容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一手締造今日經濟奇蹟;哈佛大學教授、《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認為,改革開放並沒有清晰、完整、現成的設計圖紙,不如說,鄧小平全面領導轉型過程的總經理;哈佛大學教授麥克法夸爾則認為,「總設計師」應該是趙紫陽,鄧更像是改革的「教父」,他臨陣督戰,抵擋四面八方的反對者;曾出版趙紫陽回憶錄的鮑樸更認同台灣學者鐘延麟的觀點,認為鄧小平實則是毛澤東的「副帥」,並得出「主事在毛,成事在鄧」的結論。
哪個歷史評價更公允,需要時間的持續檢驗。但在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我們能做的是重新觀察他在關鍵時刻的決策細節;或許更為重要的是,在另一個政治強人習近平主政的當下中國,鄧小平的改革遺產是如何被揚棄的。
「西單民主牆」與六四事件——自由的尺度
1978年,入冬後,中國北方萬物冰凍,而思想的解凍卻在江湖和廟堂兩個層面,同時發生。
廟堂之上,11月召開中央工作會,原本議題是農業及之後兩年國家發展計劃。會議剛開兩天,政治氣氛迅速改變。與會的210名高層幹部,紛紛發言對華國鋒的「兩個凡是」和對「四五」事件定性表達不滿。輿論洶湧,以至於葉劍英勸華國鋒順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