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面板產業的「先行者」,友達ADR(美國存託憑證)在美國掛牌時,投資界對面板還處於「陌生」階段,當年是台、日、韓三國均分全球面板市場,華映雖然在國內面板廠中是後段班,猶有存活甚至獲利空間。但在中國官方大力支持本土面板廠發展後,不到十年時間,出貨量就超過台灣;加上中國面板廠產能持續開出,市場產能過剩、殺價競爭成為常態,市場就認為面板的寒冬來臨,轉型不及的舊廠與競爭力差的廠商,都將被洗出市場,華映只是第一槍。
同樣的情況,其實也出現在其它產業;號稱綠能產業的太陽能、LED等,過去也曾享有高獲利、高股價的好光景,甚至出現過股王;但一旦中國大力推動發展、各地投資如雨後春筍出現,甭幾年就反轉為產能過剩、價格崩跌,台灣的廠商如果不能往更高端技術發展,或是找到特別的利基點,大概就只能辛苦存活─上月底國內太陽能大廠茂迪才宣布裁員千人、大同集團的綠能裁員後又要展開「債務協商」,其它如元晶、頂晶裁員、益通賣廠房等,就是綠能產業慘狀的寫照。
至於華碩的問題則是台灣科技產業調整的問題。80年代之後的全球科技產業,基本是以WINTEL為中心打造─微軟的作業程式、英特爾的CPU、台灣的硬體三者聯手創造,微軟、英特爾固然是PC時代的科技霸主,台灣則是由無數大小企業架構出完整又實力堅強的硬體製造廠商「台灣科技公司」。
全球化贏家獅子與瞪羚
但蘋果帶來的「移動時代」,這三家公司全部受衝擊,「台灣公司」與英特爾猶掙扎努力在新時代立足,微軟則是藉著雲端發展重回榮耀;當年全球PC巨頭,IBM直接把電腦生意賣給聯想專心作軟體服務,戴爾下市後轉型為雲端、大數據等軟硬體服務公司,惠普則猶在苦撐中。華碩的PC業務獲利仍不錯,但手機、平板等移動時代新貴則艱辛依舊,某個角度而言,這也是台灣科技產業目前的窘況─努力調整要「追趕」時代,但已再難引領風騷。
「世界是平的」作者傅里曼曾說,全球化的贏家是獅子與瞪羚,獅子大口吞掉獵物稱霸,後者跑得比競爭者快、比對手聰明而取勝。台灣企業曾是反應快又跑得快的瞪羚而在全球競爭中出頭,但行動時代之後明顯反應不及而受困。台灣企業很難變獅子,不過希望能早點「回神」重當瞪羚,從這波產業寒風中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