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康多男孩》(Macondo)是蘇達貝莫特扎的首部劇情長片,於柏林影展獲得好評,入圍金熊獎與最佳處女作,也獲奧地利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劇本等5大獎項提名。
蘇達貝莫特扎表示原本並未鎖定聚焦車臣難民,但馬康多有許多來自車臣的居民,故事也如此鋪展開來。
馬康多成為當代壓迫史的縮影
馬康多是奧地利歷史最長遠的難民安置處之一。這個受高架橋、垃圾處理場與園圃圍繞的社區曾為軍隊營地,如今建物與基礎建設由奧地利內政部的難民預算開支維持。
反共產統治的匈牙利人於50年代避居此處,後來也收容了許多逃離冷戰陰影的捷克斯洛伐克及波蘭等家庭。70年代以後,受反共壓迫的拉丁美洲人成為新一波居民,乘船逃離越戰肆虐的越南人也隨之加入。
對許多人來說,這個臨時避難所逐漸成為長居之處。直至今日,有些最早期的難民還住在這裡。但近年也有索馬利亞、車臣、阿富汗與敘利亞難民陸續加入。
奧地利社會福利組織「Diakonie」一名社福人員庫比斯(Jan Kubis)表示,馬康多對新移民的態度很友善,「老居民會協助新住民安頓下來。」比起一般社區,馬康多的居民多了一層離鄉背井、尋求庇護的共同經驗,滋養了一種團結的感覺。
真實的幻想之村
1974年後來到馬康多的智利難民,依循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名著《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故事場點而取了這個名字。《百年孤寂》中的馬康多是個想像的城鎮,諸多荒謬的幻想夾雜在悲劇與喜劇間發生。
也奠基於此處的聯合藝術計畫「Cabula6」曾試圖提名馬康多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並與馬奎斯本人接觸,詢問作家是否願意成為真正的馬康多的資助人之一,但因馬奎斯健康狀況不佳而未展開對話。馬奎斯於2014年4月因肺炎逝世。
協作「Cabula6」的匈牙利舞者侯依(Claudia Heu)表示自己相當喜歡馬康多的歷史及多元的文化背景,「如此多不同的社群比鄰而居,在沒有官方政策的指導下,找到自己溝通的方式。」
無論有沒有馬奎斯本人背書,奧地利的馬康多以另一種沒有選擇的方式呼應著原生作品。正如《百年孤寂》書中描述,馬康多是由老邦迪亞(José Arcadio Buendía)帶著家人建立的:經過了26個月,老邦迪亞終於放棄繼續遠征,就地建立了馬康多,不再走回頭路。他們對那條路不感興趣,因為它只能通往過去。
《馬康多男孩》將於11月6日在台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