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旅行法》草案,其後經參議院無異議通過、總統川普簽字,正式生效。《台灣旅行法》為美台官員互訪解禁,但觸碰被認為是中美關係基礎的「一個中國」政策的敏感禁區。
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建議,從憲法中刪除中國主席和副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說法,修憲草案其後在全國人大高票通過。事件震撼華府的對華政策界,懷疑美國長期以來對中國的交往(engagement)政策遭遇滑鐵盧、應轉向圍堵(containment)的聲音愈來愈高。
3月:川普簽署總統備忘錄,計劃對總值6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施加關稅,以懲罰中國盜竊美國技術與知識產權。
4月:美國商務部宣布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銷售零件,事因中興違反伊朗制裁規定,且未執行與美方達成的和解協議。在中美政府高層斡旋下,禁令在7月解除,但中美科技脫鉤的趨勢已愈發明顯。
5月:中國副總理劉鶴與美國財政部部長馬努欽展開中美經貿磋商,中方宣布兩國達成停止互相加徵關稅的共識。然而,白宮在會談10日後公布新一輪徵稅產品名單。外界普遍認為中美談判互信因此受損。
6月:中美宣布將向對方價值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用以牙還牙的舉動宣示中美貿易摩擦惡化。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與川普在新加坡會面,美朝關係升溫,中國對此表示歡迎。
7月: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美國對340億美元中國產
品的25%關稅開始實行,中國向美國商品徵稅反制,其中包括美國對華出口的主要商品大豆。美國公布進一步對華加徵關稅清單,擬對約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徵10%的關稅。
8月:川普在一場白宮宴會上說,有一個國家「每一個來這裏的學生都是間諜」。當中他未有明確指出是哪個國家,但被普遍認為他意指中國。其後媒體披露,白宮鷹派幕僚曾建議川普停止向中國公民發放學生簽證,消息引發中國留學生淪為中美貿易戰犧牲品的憂慮。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通過孔子學院、中國學聯等組織在美國校園增強影響力的行為加倍警惕,北佛羅里達大學宣布關閉孔子學院。
9月:美國司法部要求中國官媒新華社與隸屬中央電視台的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登記為外國代理人,與自由媒體作出區分,顯示美國開始限制中國官媒的海外宣傳。白宮宣布正式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貿易戰再度升級。
10月: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尖銳抨擊中國多項政策的講話,包括指控中國企圖干預美國選舉,其講話的議題覆蓋面之廣、批評之尖銳,史無前例。中美即將陷入 「新冷戰」的疑慮喧囂塵上。
11月:美國中期選舉落幕,久未會面的中美政府高層在華盛頓重啟中美外交與安全對話,兩國關係現回暖跡象。
12月: 川普與習近平借G20峰會契機舉行會談,達成90天貿易休戰的協議。充滿戲劇性的是,同日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的高管孟晚舟因涉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在溫哥華被捕,為貿易談判增添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