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開講...治國戰略搶先曝光

2015-11-08 21:00

? 人氣

我們提出「五大策略性產業」(見51頁)就是希望企業往前走,到IOT(物聯網)、工業4.0,在現有基礎上去找下個世代應用,我們的ICT產業最有價值的是那幾位白手起家的人,欠缺的是承擔風險的能力與心理準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問:為何是這五大?台灣有什麼競爭優勢?

答:一是從台灣內需面看,過去大家只看出口這一塊,其實2300萬人口也不算小,有產業支撐可能性;第二,這個世代的產業已經走到盡頭了,你下個世代在哪裡呢?這就要看世界趨勢往哪裡走,就跟著走;三是看我們的優勢何在,我們有條件發展的,把國家資源放進去會長大的。

台灣有人才、資源、優勢,卻多是這裡一些、那裡一些分散開來,怎麼整合起來,讓他自己有動能,可以發揮互補性、綜效,這樣台灣外流的人才才想回來,人才需要舞台,所以把這個計畫稱為舞台計畫。

這五個舞台計畫讓產業有凝聚效果,政策要讓他有效果,要把柴堆好,一點火就熊熊燒起來了,你只要在燒的過程中添加柴火,政策能量就出來了。過去馬政府常這時提一個政策,那時提一個政策,一根柴火燒完就沒有了,浪費掉很多公共資源。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09年發了800、900億元的消費券,燒掉沒有了,這800、900億元如果去當作堆柴堆起來,過程中持續添加柴火,經濟動能會更大。

問:這些柴火包括什麼?

答:你的資金與人才從哪裡來?就是點火嘛!如果每件事情都用政府預算,一是政府沒那麼多錢;二是政府沒那麼多聰明專業的人,能把錢花得很值得,這些大型計畫必須是公私部門一起來做才有可能。但私部門沒有整體規畫與國家資源可以整併的能力,由政府成為主導力量來做整合,因為我們沒有像韓國三星這種大企業,主導了韓國20%的GDP(國內生產毛額),但國家某種程度要承擔那樣的責任,企業沒辦法達到的規模,政府要挑起來,要運用到很多政府的資源。我們要用一個機制,讓資金不只是來自公部門,還有來自民間甚至是國外的資金,可以被整合到這個機制裡去,這個國家級的基金,不一定是我們過去講的主權基金或國發基金,用意是補民間不足,但他也必須要有一個龐大的專業團隊,補公部門的不足。其實現在私部門專業能量也可能不足,台灣的工業銀行、投資銀行的能量幾乎都沒有了,以前還有交通銀行、中華開發等,現在幾乎都沒有了。

點 火
資金與人才

建立國家型的基金,一來用國家力量補民間的不足;二來要補國家與民間專業能力的不足,這麼大規模的團隊要有全世界的人才,同時也建立起自己投資與產業人才。
問:像新加坡的淡馬錫基金嗎?
答:有點像,但我們不必然像它一樣。一來用國家力量補民間的不足;二來要補國家與民間專業能力的不足,這麼大規模的團隊要有全世界的人才,只有國家型的基金才養得起這麼大的團隊,將來人才可進進出出,讓他可以在民間也養起團隊,政府帶頭的隊伍裡,民間團隊一直加入,同時也建立起自己投資與產業人才。
這些要做什麼呢?我們下世代的產業還是有很多軟硬體的基礎建設要做,我們習慣政府做或BOT,但未來這個基金也可以帶頭做,可以在市場上發行債券,也可以到資本市場集資。這種機制建立後,國家建設選項比較多,也更有效率,更有專業性。
但我必須講,政治環境一直是我們國家大型建設最頭痛的事,好像每個BOT到現在都有很大的爭議,所以要建立這種國家型基金,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法規基礎,讓它在每一個產業去點火,去做基礎工程的投入,招攬最好的人才,取得最先進技術,培育最好的機構或人才。
問:你還會用其他政策工具去拉拔這五大策略產業嗎?例如減稅?
答:聽到減稅,林全(政策召集人)就要跳起來了!減稅不是不能做,但要把減稅的條件、時間、規模說好,我們每次一減稅,就不知道什麼時候落日,每次要費好大工夫才能落日,要減稅,必須標的確定、時間有限制、條件要明確。
不過減稅不是唯一的工具,設計不當被濫用的機會很多,而且它不夠透明,《獎投條例》讓政府每年損失的稅收多少都不知道,最高應該接近千億元,這很恐怖;所以研究政策工具的人比較喜歡用補貼,比較透明,有支出就知道錢花到哪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財訊雙周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