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得人才者得天命─歷史時刻必須做對一些事

2018-12-23 06:50

? 人氣

漢高祖劉邦(圖/維基百科)
漢高祖劉邦(圖/維基百科)

曹操跟李世民就不一樣了,他倆都是貴冑子弟出身,求賢的態度乃是上對下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原典精華】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曹操‧求賢令〉

意思是,自古開國君主都是得到賢人才能治理天下,他們發現人才不是偶然的際遇,是在上位者主動尋求的,而現在正是特別需要訪求賢才的時刻。書中主文有述及,曹操非常努力羅致寒門士人,以對抗高門世家,因此雖然是上對下求才,至少態度是積極的。李世民就又不同了:

【原典精華】

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吉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資治通鑑‧唐紀八》

李世民出生於是關隴執政集團,奪取政權是「換人做」而非「打天下」,關隴集團現成有可以立即上手的各種人才,而李世民剛好有著收納對手幹部的肚量和因才器使的能力。所以他需要新進人才乃不是求賢,甚至不是訪才,而是舉賢。封德彝舉賢不努力,而以「今世未有奇才」搪塞,被唐太宗修理「怎麼可以誣賴一世之人」。

唐太宗李世民(圖/澎湃新聞)
唐太宗李世民(圖/澎湃新聞)

至於劉秀,他出身耕讀世家,又曾遊學長安,所以不會特別籠絡士人,以鄧禹為例,是主動前往追隨劉秀。反倒是劉秀對待武將有獨到之處,就是寫親筆信問候、慰勞,同時以實際行動讓武人歸心,例如昆陽之戰激勵綠林兵將領、輕騎巡視銅馬部隊、休閒裝束接見馬援、對赤眉首領說「不服氣,我們重新打過」等(故事詳見本文)。

換一個角度,他們五位由於出身不同,成功歷程也不同,所謂「識才用才」,表現得自然不同。李世民跟另外四位最大不同在於,他的「初心」不是打天下,而是「換人做做看」,因為他生長在關隴執政集團,原來隋朝的人才(如李靖、封德彝等)他都認識,收服對手人才也都因為交手過而認識,他需要的是量才器使;劉秀跟曹操原本有自己的班底,較先階段固然努力吸收人才,但劉秀在稱帝之後、曹操在赤壁之後,其核心團對就不太有新血加入,他們需要的是展現海納百川氣度(如推心置腹、跣足出迎);劉邦和朱元璋則是赤腳階級打天下,少年時期的弟兄或早期前來投靠的英雄豪傑,那個是人才?那個是壞胚?人才又能擔當什麼任務?他倆的識才天賦應該是最高等級。

無論如何,五位都有自己的一套,也有獨特的領袖魅力,使得他們能夠將人才聚集在自己身邊而擊敗對手,也因人才鼎盛而讓帝國長治久安。也就是說,兵多將廣不是一定會贏得最後勝利,滅了前朝當了皇帝也不見得能建立天命,只有得人才者能得天命。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