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老三台」的華視、台視公司,在電視台稱霸一方的年代,不僅是播報新聞、傳遞資訊給民眾的重要管道,如《京城四少》、《包青天》等戲劇,以及五燈獎、傅培梅時間等節目,當年也廣受觀眾喜愛,回頭審視,不但可窺見台灣各年代的文化軌跡與社會脈動,且在數位修復、重新播映風氣盛行的今天,或許也可讓新舊影迷,重溫當年經典。
然而這些影像多來自膠卷年代,30、40年積累的份量若拉開來,動輒達到百萬呎長度,如何收藏、保存,未來又能如何運用,自然是需要面對的問題;這項浩大的工程,目前已由台南藝術大學踏出第一步,透過清潔、數位掃描並修復華視、台視影像紀錄,期盼在完善影視文資保存制度的路上,作為開路先鋒。
南藝大為電視台清點文資、建立數位資料庫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從去年開始「電視產業資產價值評估計畫」,意在了解電視台的資產、價值該如何評估,亦可以此為基礎,建立影視文資保存、再利用的機制,並由南藝大媒體音像中心與華視公司合作,展開自1971年開台以來的資產清點。
華視《包青天》、《京城四少》等戲劇,曾在90年代風靡一時,是許多民眾難以忘懷的記憶;對於歷年自製戲劇,華視雖有保存戲服、劇本等幕後道具,然而礙於年代久遠、各部門保存狀況不一等因素,要在龐大的倉庫內尋找特定道具,簡直有如大海撈針。
透過此項計畫,南藝大團隊為華視清點、建立各類物品的數位索引資料庫,除了標註戲劇、年份外,也加入如「國語劇」、「台語劇」、「歌仔戲」等分類,從去年2月至今,已完成9544套戲服、37件攝影設備,299部戲劇,共680本劇本的盤點與資料庫建立,而在單一物件的保留外,也一併保存華視週刊、劇照,以及早年與新聞局、國防部相關的文獻等。
不只保存戲服!也盼重建當年的時空脈絡
南藝大媒體音像中心主任曾吉賢說明,對作品要用脈絡來思考,他以戲服保存為例,指出不能只看戲服,還要看劇本有沒有留下來、有沒有什麼明星穿過,戲劇有沒有過什麼報導等,他認為,電視劇影響很多民間記憶跟流行文化,不能僅用一件戲服或單一報導來看,也希望重建那部戲劇當時的時空脈絡。
這項清點、估值計畫,更引出下一步的影片掃描計畫。曾吉賢說明,當時在華視倉庫點出300多卷16mm膠卷,因為需要了解影片內容,才有辦法建立資料庫、評估價值,因此便由南藝大團隊進行清潔、掃描,卻挖掘出許多重要史料。
其中,如1973年由華慧英執導,現僅留存於國家電影中心的電影《大地牛郎》,以及1981年的自製動畫《平平與安安》,影片原檔即便沒有配音,仍可窺見當年台灣已有能力,製作出流暢的動畫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