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投資旱渴症」(in time of investment dearth)正在持續惡化,已嚴重銷蝕整體經濟成長動能,值得大家戚憂擔心。
惡化中的臺灣「投資旱渴症」
資金外逃,加上外人外資企業廠商之卻步不來投資,是造成過去二十臺灣經濟放緩,對外競爭力衰退,以至2015年經濟勢必定出現保一不保難局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當然,外資對任何一個成長中或繁榮中的國家經濟發展,都著有極其關鍵性影響。然則,當我們今天看到外人直接投資(FDI)存量占GDP比率,全世界的平均值是33.6%,而臺灣卻祇有13%的嚴重偏低水準之時,就更能讓人明顯察覺到,不過就在這短短二十年間,臺灣已從「外資爭相投入熱病」中急遽轉變成為「投資旱渴症」國家,充分映現出今天「外資見到臺灣就拐彎」的問題惡化程度,究竟有多麼嚴重的了。
臺灣吸引外資表現一路下滑
2015年11月下旬聯合國UNCTAD甫發表的年度《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全球開發中經濟體吸引外資的流入總金額,首度超過了先進經濟體的總合,計成長了1.6%而達到6,810億美元;相對的,後金融海嘯的先進經濟國家社會,則大幅度衰退了28.4%。
其中最引起國人關注與在意的正是,2015年臺灣吸引外人直接投資總金額的表現,在全球211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劇降到了大排尾的倒數第五。
這項如此糟糕的成績表現,事實上已經延續了好些年,早在2011年時,就因為凱雷、AIG、美商大都會等跨國企業公司大量出脫資產,使得當年臺灣FDI,首度出現了歷史性赤字記錄,使得臺灣吸引外人直接投資總金額的排名,退到全球快墊底的第210名。此後,臺灣吸引外資表現就一路下滑,成為不爭的事實。
為什麼外資對臺灣大卻步?為什麼外資不再像1980年代一樣繼續熱烈擁抱臺灣?而卻要躲避臺灣,見到臺灣就拐彎?的確是個最引人關注的大哉問題。
給國際社會「不友善外資」的強烈印象
最近幾個月在臺外商協會陸續發布的建言報告書,事實上都已給出了背後的真實答案。其中,尤以日本工商會的建言書,最具代表性。
台北市日本工商會2015年11月6日發表的2015年對臺灣政府政策「白皮書」,「直言三批」臺灣政治經濟社會對外人外資的「高度不友善」引申而成為對外人外資的「高度不歡迎」,不啻道盡了過去二十多年來,外資「見到臺灣就要拐彎落逃」的背後深層原因。
之所以會普遍給予國際社會帶來「如此強烈印象」的「不歡迎外資」「不友善外資」具體事證,仔細分析起來,主要都是應該歸咎於政府公共部門在治國理政作為上的「誠信喪失」與「普世價值悖離」所致,具實言之,最嚴重的是,可以呈現在這段期間政府政策的「三大不賡續性」或者所謂的國家經濟發展策略「三大不確定性」,以至讓外人外資感到真正「不友善」與「不受歡迎」,乃望臺灣而卻步,甚至於讓既在臺灣的外人外資要為之大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