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紅色供應鏈 台灣的三張王牌

2015-12-01 17:06

? 人氣

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企業不管打亞洲杯或世界杯都會碰到! 台灣的產業政策是什麼?業界該如何面對競爭,找到新出路?

中國發展「進口替代」策略,不管是走快速併購路線的紫光集團,或者自行發展技術的華為,都是循著國家的產業政策前進。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的產業政策是什麼?業界又該如何找出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紅色供應鏈是中國發展的藍圖,透過5年規畫,把市場力量轉為國家的力量」,學界出身、對台灣企業有深入研究的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分析,中國內需市場夠大,是它的優勢,有人形容這是「紅色軍隊」,但這是擋不住的。台灣不是計畫經濟,而是透過市場競爭,連結到全球的成長率。

「台商為什麼要『碰』紅色供應鏈?為什麼要關心它?可不可以雙方搭配?」吳壽山把問題分作三個層次。他認為,首先,企業可以思考,要不要和紅色供應鏈競爭?如果不想,可以閃避,那就是走升級的路。其次,有些產業是中國進不來的,就像陽關道和獨木舟,如果根本不會競爭,就不必煩惱這個問題。最後,如果產業層次和中國接近,雙方是否有機會搭配、對接,一起出去「碰」別人。

不想正面纏鬥 就走向升級

台商在全球產業的競爭力如何?也有三種代表性的說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就說,「台積電供應鏈的強度勝過紅色供應鏈」,這是技術取勝;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指出,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只是一個炒股投資者」,但同時,鴻海集團積極投資印度,以及機器人、LTPS(低溫多晶矽)等新技術;至於DRAM,技術投資太燒錢,「美國、日本都做不起來,台灣2009年整併案在立法院沒過關,我覺得就沒有機會了。」1975年進入工研院,也是引進半導體產業最早的種子部隊的富鑫創投董事長邱羅火說。

所以,重點是台灣如何走向升級,走出和中國纏鬥的命運。吳壽山以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去年來台演講的研究資料為例說明,台灣該如何思考未來強力發展、哪些是該棄守的產業。

該研究是以台灣產業在全球出口市占率的變化來區分為四類,依序是:產業在全球占有率高、且持續成長者;其次是占有率低、成長中;占有率高、衰退中;占有率低、衰退中。

以一二年的統計資料,資訊科技、分析儀器、通訊設備、化工業等都是第一類,這是台灣「有實力」的產業。其次,台商占有率不算高、但正在成長中,是「有潛力」的產業,例如觀光、自動化、煉油製品、生技製藥等。第三類是台灣企業市占率大、但在萎縮中,也就是優勢正在變弱,包括化纖、生產製造業、金屬製造等,目前看來正是受到紅色供應鏈威脅最大的產業區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