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究竟是否有必要發展公共住宅?據統計,無自有住宅且有意願入住公宅的弱勢族群就高達32.8萬戶,目前全台公宅卻僅有7312戶。然而,當前租屋亂象頻仍的市場環境,仍有許多棘手問題待解決,政府在資源配置上,該優先解決市場亂象,亦或優先提供公共出租住宅,成了各組總統參選人爭論不下的焦點。
「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讓多數人都將擁有自己的房子視為人生目標,但高漲的房價卻使得此一夢想變得遙不可及。從數據來看,台灣購屋者的貸款負擔越來越沉重,反映的是用低落的生活品質換來住屋。台北市購買房屋的貸款負擔率從2010年的53.22%,一路上升到2014年的64.36%,新北也高達54.3%,遠高於全國平均標準35.56%。換言之,雙北的上班族每月有5到6成薪水必須用於繳交房屋貸款,以致雙北租屋的民眾中,有6到7成是因為「買不起」而租,以上班族、學生及弱勢為大宗。
對於房價過高導致的居住市場失靈,由政府以社會援助與福利政策的高度給予多元面向的協助,國外已行之有年,但台灣才剛起步,目前全台的公共住宅7312戶,僅占住宅存量比0.08%,是世界後段班。
蔡英文方面認為,當前在新屋長期供應不足、短期供應過量的情況下,應提供不入市的20萬戶公宅;但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認為,在「大市場、小政府」的邏輯下,若政府有20萬戶的資源,不應汲汲於拉抬1%的公宅,應加重扮演制度建立者的角色,完善市場機制,因此朱立倫的公宅政見以「回歸市場機制、政府退居二線」為主軸;宋楚瑜方面則提及要從國土規劃的角度思考住宅問題,一場大辯論於焉展開。
蔡英文:同時解決房屋供給過剩與不足的問題
蔡英文喊出20萬戶社宅的由來,是根據內政部營建署2011年統計的「住宅需求調查」,統計6類無自有住宅的弱勢家庭,包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中低收入老人、單親家庭、18-25歲離開安置機構青少年,以及育有未成年子女3人以上家庭,其中有入住公宅意願者高達32.8萬戶,而五都就佔了18萬戶。依照國際經驗,公共住宅存量應達總住宅存量的5%,蔡英文以先滿足都會區的5%、全台的2.5%為目標,因此提出雙北地區至少12萬戶、全台8年20萬戶公宅的政見,比當前台北市長柯文哲開出的8年5萬戶、新北市長朱立倫開出的4年7000戶加總起來還多。
花敬群身為蔡英文住宅政策小組主要規劃者,他解釋推動公共住宅的邏輯:「全台灣有840萬間房,一年約可推出10萬間新房,代表一間房要用84年,你覺得OK不OK?」暗示一間房的使用年限不可能這麼長。他進一步闡述,台北市大部份的房子是民國60到85年間蓋的,假設一間房能正常使用50年,北市的多數房子之後會漸被拋棄(行政院2010普查:北市屋齡25年以上宅數比率達67%),以現在房子的興建速度放長遠看,並不足以因應再過幾年,大量中古、窳陋房屋汰換的需要。花敬群提到,即便是孩子繼承到父母的房子,也是爛房子,「這涉及都市競爭力、都市景觀、都市安全,以及都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