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林立、光鮮亮麗的都市中,永遠有那麼一些角落照不到陽光。公共住宅政策近年來成為台灣候選人關注的標的,租金補貼或許可以解決某些經濟弱勢租屋的困境,但像是老人、身障者等弱勢,卻是有錢也找不到房子安居,而公共住宅或許是解救這些置身於陰暗角落者的幽微曙光。
蔡英文的政見提出8年20萬戶公共住宅,當中的20%到30%提供給身障、單親等社會弱勢居住,10%供給中低收入戶,朱立倫的公宅政見則尚未提出配置比率。若以2011年內政部調查的6類弱勢族群對象來看,弱勢包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身障者家庭、中低收入老人家庭、單親家庭、18-25歲離開安置機構青少年、育有未成年子女3人以上家庭。
究竟公共住宅的對象應該鎖定在哪一族群是個大辯論,這涉及政府的社會福利網要網住什麼樣的人、給予什麼樣的政策配套。長期關注弱勢族群租屋問題的崔媽媽基金會居住服務部主任馮麗芳,擁有多年協助弱勢租屋者媒合的經驗,平均一個月約有30件弱勢租屋案,「但從今年1月到10月,成功媒合的只有20多筆」;換算下來,媒合率只有7%,相當的低,主要原因仍是市場對特殊族群的嚴重歧視。
房東不租身障者 違建也不給住
「違建也不給住」,這是馮麗芳第一線服務的經驗談,她曾遇到的案例阿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重度肢障者阿梅原住在政府提供的國宅中,領取低收入補助,但因找不到保證人,國宅處沒有辦法續約,便要求他遷出,阿梅因而流落萬華街頭,原本阿梅也無所謂,因為早就習慣了,直到今年社福中心再度找上阿梅,表示若再不租屋,就要取消低收補助,但找房的過程對阿梅而言卻是一場噩夢。
阿梅的雙腳與一隻手重度肢障,只能坐電動輪椅進出,口條也沒有一般人清楚。崔媽媽基金會協助找房子時,打了數通電話,好不容易在大同區找到一戶有無障礙設施的套房,雖然房子狀況差、沒窗戶、有霉味,但至少還是個可以安睡的所在,沒想到,阿梅以前曾住過該社區,熟識的管理員將阿梅半夜常常病痛送急診的前例告訴了房東,幾位房東從此將阿梅列入拒絕往來戶。「所以那棟大樓再怎麼多戶,他都沒有份了,通通會幫他擋掉,完全沒有辦法承租任何一間」,馮麗芳透露無奈。
後來好不容易在中山區找到另一位能夠接受阿梅的房東,願意出租有無障礙空間的套房,無奈電梯太小,裝不下電動輪椅,阿梅也只能望屋興嘆。
無障礙空間難尋 找房子處處碰壁
林阿姨是另一位飽受社會歧視的身障租屋者。她目前住在北投舊公寓2樓一處10坪大小的屋內,透天厝沒有電梯,上下樓若無人揹,就得在樓梯上一階一階用手撐著爬,出遠門則需靠康復巴士載送,平日裡除了看病,足不出戶,由政府社工單位定期照料,不足的部分則每月花1萬自請看護。我們前往探訪的當天,她用了全身力氣爬到窗邊,將鑰匙從2樓窗戶丟給在1樓馬路上等待的我們,而光是爬到窗邊,已花了她5分鐘的時間,移動起來相當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