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今(27)日公佈2018年空氣品質監測統計,指出近5年來,空氣品質指標(AQI)呈現「良好」的比例上升、橘色與紅色警示的比例下降,因PM2.5造成紅害的天數也從2015年的997次降為今年的282次。不過環保署監資處處長張順欽表示,從長期氣象變化趨勢來看,風速減弱、降雨日少、逆溫層次數增加,整體不利於空汙擴散,可見台灣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越來越明顯。
環保署仍示警:氣象趨勢不利空汙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全台各地空品區測得臭氧濃度達「紅色警示」的站日數比率雖下降,「橘色提醒」卻上升,張順欽說明,白天時空氣中的NOx(氮氧化物)會和VOC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產生光化反應生成臭氧,日光減少時NOx則會破壞臭氧,因此若要改善臭氧濃度,需加強減量VOCs。
空保處專委徐淑芷解釋,工廠佔VOCs來源的大宗,如石化產業製造過程中從管線外溢、或排放的物質,但日常生活中民眾使用的油漆、香水也都含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且與人更接近。有關VOCs的減量,環保署正盤點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用品,未來計畫從源頭——也就是成份來管制,並在未來一年內推出管制VOCs的子法,以期減少民眾直接接觸VOCs的機會。
徐淑芷並表示,去年全台整年PM2.5平均為18.3微克/立方公尺,今年則降為17.4微克/立方公尺,目標預期在2020年降到15微克/立方公尺。
大陸冷高壓減弱影響東北季風強度 空汙擴散不利
根據環保署委辦「影響空氣品質變化之氣象特性分析與每日預報支援計劃」,研究顯示,長期來看西半部的風速明顯遞減、靜風天數發生頻率亦有增加;且大陸冷高壓系統減弱,連帶使得台灣冬天的東北季風強度下降,不利汙染物擴散。該計畫統計結果還顯示,近40年來,大氣上層溫度增加比下層更多,呈現逆溫結構,同樣不利汙染物垂直擴散。
從降雨天數來看,今年中部、雲嘉南、高屏空品區及離島的降雨天數都比2017年多,北部、竹苗和宜花東空品區的降雨天數則減少了,長期而言則比前(2016)年顯著減少,不利汙染物洗滌。總結這一年的空氣品質,張順欽說明,空氣品質其實逐漸改善中,但氣候變遷因素,造成整體氣象條件更加不利於空汙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