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當青年領導已經是世界潮流 台灣行不行?

2016-01-15 06:00

? 人氣

年輕的世代正在升起,對於很多問題的答案,從過去答案只有一個,到現在發現答案可以很多個,因此訓練出更自主、更能接受多元思考文化的個體。(取自世新兩岸大學生新聞營臉書)

年輕的世代正在升起,對於很多問題的答案,從過去答案只有一個,到現在發現答案可以很多個,因此訓練出更自主、更能接受多元思考文化的個體。(取自世新兩岸大學生新聞營臉書)

當世界潮流逐漸轉變為年輕的世代,期望有更高自主權的青年們,將改變已知的世界,你是否開始接受這一個重大的改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政治歷經政黨輪替,國際的情勢與地位已經與2000年相比相差甚遠,在這將近16年來,所處在的區域已產生很大的變化,而網際網路來臨的時代,更對於七年級與八年級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當資訊與知識爆炸的來臨,重新定義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更改變了過去所有的學習與人際交往,這對於新世代的人們在態度與性格朔造上已與過去截然不同。

這個新世代的來臨!他們的團隊合作來自於網路遊戲的世界,他們的溝通來自於網路發展時期的即時通訊軟體,而他們對於知識與訊息的接收從過去單向的電視與平面媒體,轉而從網路的世界獲得更多元的解答,同時可以將不同的意見與各個網民進行互動與交流,因此在年輕世代的心中,他們對於很多問題的答案,從過去答案只有一個,到現在針對很多的議題發現了答案可以很多個,因此訓練出更自主、更能接受多元思考文化的個體。

通訊軟體LIne。(取自Line網站)
年輕世代的溝通,來自於網路發展時期的即時通訊軟體,像是Line等。(取自LINE官方網站)

在整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四、五年級回顧過去,新聞媒體的發佈是單一的,是掌握在特殊媒體的,但在七、八年級中從部落格就可以發展具有個人特色的媒體,而六年級這個較為尷尬的世代,也在網路不發達的年代,懂得利用BBS進行各項分享活動,因此也帶動了青年人參與社群及強調自主性的心態,自1997年網路發展出較為初步的階段,就有學者Armstrong and Hagel III提出人類對於虛擬社群的需求,可以從四個面向:興趣導向、人際關係導向、幻想導向、交易導向來進行社群的參與,但實際上可以從社會認同的角度來看,在網路的世界裡面,本身就創造出一個新的社會結構,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是需要認同的,早在1989年以前社會學者對與社會認同做出相關的研究,例如Ashforth and Mael提到當人對於組織產生認同感時,將會認為本身是該組織團體的成員,自己的命運與組織的發展是有關連性的,也因為這樣的發酵,使得我們青年的世代,尤其在七年級與八年級生當中,開始對於政治議題、公民參與、企業經營與職場文化帶來新的見解與衝擊。

263T反課綱學生宣布退場。(曾原信攝) (複製).JPG
青年的世代開始對於政治議題、公民參與帶來新的見解與衝擊。圖為教育部前參與反課綱的學生。(曾原信攝)

2014年3月18日因為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問題,及青年對於國家現狀的不安與對於大陸感受到的威脅,在經歷過長時間網路發文的分享與情緒的醞釀,使得青年們願意放下自己的學業、放下自己原本應有的角色,走向立法院、走上街頭,為自己的未來發出自己的聲音,也讓台灣的社會了解到,過去從萬年國代到國會改革的過程中,已經好久沒有聲音的學子們、青年們開始走向了要求自主、要求改變的新格局,也紛紛開始希望掌握及領導一個新的舞台,也即將終結對社會議題無感的「冷漠世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