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後幾年,就更難預估了。樂觀者可能認為台灣終究可恢復到潛在應有的成長率,也就是3-4%左右,悲觀者則認為台灣可能只有1-2%的低成長,甚至落入停滯中。台電新預測依據的就是較低的預測值,如果屆時真達成「不缺電」,坦白說,也未必是啥值得歡欣之事。
更何況台電所謂的「不缺電」仍有玄機。當備載容量降到負值時,當然是百分之百所謂缺電,非限電不可,因為電就是不夠用。但備載容量為正值,也不代表就無限電之虞。台灣過去的經驗是備載容量低於7%就容易出現限電情況,台灣過去的備載容量在15-20%之間,民進黨準備把法定備載容量降到10%,但去年實際已降到10-15%,夏天尖峰出現過低於5%,而大部份國家的備載容量大概在15-30%之間。
台電估2023年之後備載容量為正值,其實也是不到5%而已─不能說是缺電了,但明顯過低、限電風險大增。只是,台電的說法─或是說媒體的詮釋是說「廢核不缺電」,而不是「限電難以避免」。
對台灣企業界而言,民進黨執政最讓業界擔心者,除了兩岸關係的變化外,就屬電力供應問題了,這由台積電張忠謀當面向總統馬英九表達,對2017年後電力供應問題的憂心可看出。蔡英文選前已提出一份完整的能源政策,但是否有執行可能、或是說新團隊的執行力如何,仍有待觀察。
但無論如何,台灣未來不缺電的前提,千萬別建築在「經濟表現差」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