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大學教授、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ATR)研究室客座主持人石黑浩(Hiroshi Ishiguro)於22日參與《2016天下經濟論壇:新競合年代,亞洲如何再成長?》專題論壇「兩種『人』共存的世界」。長期研發機器人技術的石黑浩曾以外貌與自己幾乎完全相同的「Geminoid HI」贏得全球性的知名度,但他在會後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坦承,自己其實「對機器人沒有興趣」,「我有興趣的是人,是我們自己。」
石黑浩素有「日本現代機器人之父」的稱號,特別著重於研發仿真的人形機器人。在石黑浩本人前來台北參與論壇的同時,他的複製機器人也前往智利,替代他出席活動及討論。石黑浩將於遠端操控他回應提問(石黑浩稱之為「他」(he))。
「我有興趣的是人」
在演說中,石黑浩向聽眾丟出了一個大哉問:「何謂身分認同(identity)?」「我們常使用這個字,但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他解釋自己是從觀察、研發機器人,反過來了解人類的行為,「其實我對機器人沒有興趣,否則,我會作出像是機器人的機器人。」他說,「我有興趣的是人,是我們自己。我研發人形機器人,是為了解我們自己。」
對於機器人到底該不該「像個人」?日本及美國的機械人學界一直有很大的爭論。石黑浩在論壇中表示,應該打造成仿真人模樣的原因是,「人的理想互動介面就是人。」在許多需要密切與人類互動的領域,人型不但貼合人類生活需求,在老人、小孩醫療照護,也更能走進使用者的世界。
人類能夠相信、喜歡機器人
石黑浩領導的研究計畫中,已讓不同類型的機器人與老年人與孩童互動。他於專訪中肯定地表示,團隊沒有發現參與者對機器人感到反感,「不論老人、小孩,沒有人不喜歡機器人的。」他尤其相信,機器人在失智症與自閉症患者的照護上,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石黑浩認為,在未來的「機器人社會」中,將會有各種型態的機器人,雖然不全然都是人型,但機器人會像現在人人都有電腦一樣普及,「我們應該給大家提供不同的選擇。」他解釋,「人可以選擇與人做伴,也可以和機器人做伴。」
除了開發人型機械人,石黑浩還研發一對30公分高、大同寶寶大小的,其中外表可愛的Sota的主要功能是英語教學與練習,「為什麼日本人英語不好?因為缺乏口說的練習機會,而且又害羞、不敢開口。」他認為,機器人可以有各式各樣的外型,為不同人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包裝,市場也不僅限於日本而是世界各地,但人型機器人會是最平易近人的「入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