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代機器人之父石黑浩:研發人形機器人是想更了解自己

2016-01-24 08:00

? 人氣

科技改變人的定義

人型機械人不僅僅是技術開發上的新領域,石黑浩更認為是探究人性本質的一種方式,探究身為人的定義為何。專訪中,石黑浩舉例說,在300年前,若見到缺手斷腿的人,我們或許會認為他不是人,但現今我們給予他義肢、認定身障者也是人。「這樣的想法改變說明了,我們對於人的定義也是會改變。」這似乎也顯示了,人的「身體」並非作為人的本質性定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他認為,機器人技術只是另外一種技術革命,我們可以利用這種革命來更加了解我們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人的定義就會改變;每當我們接受一種新的技術,人的定義就會改變。

20160122-專題論壇:兩種「人」共存的世界.專訪.石黑浩(陳明仁攝)
《風傳媒》22日專訪日本機器人之父石黑浩。(陳明仁攝)

填補勞動力空缺

除了致力於打造外表維妙維肖的人型機械人,石黑浩更想進一步打造機器人的「心」。石黑浩不只想複製人類的外表到機器人上,更想研發、複製出人類內在大腦的功能,例如慾望、企圖心,這些都將使得人型機械人「更像人」。

這樣的概念是否與「複製人」有所相似?石黑浩解釋,他選擇人形機器人而非複製人的原因,一來是出於領域的相異。二來,複製人需要數十年才能來到他現今的歲數,且其生命經驗也不同,但機器人可以完整拷貝經驗,甚至可以大量生產。

20160122-專題論壇:兩種「人」共存的世界.專訪-馬丁福特(Martin Ford).石黑浩(陳明仁攝)
《風傳媒》22日專訪日本機器人之父石黑浩。(陳明仁攝)
20160122-專題論壇:兩種「人」共存的世界.專訪-馬丁福特(Martin Ford).石黑浩(陳明仁攝)
《風傳媒》22日專訪日本機器人之父石黑浩。(陳明仁攝)

論壇中另一位講者、美國矽谷創業家馬丁.福特(Martin Ford)的理論描繪了一個人力將被自動化取代的未來,石黑浩對此則表示,日本在可見的未來將面臨人口減少、教育時間增長的勞動力縮減,因此機器人將可以填補這個空缺。「這是我對未來樂觀的想像。」他也說,「人類可以選擇如何與機器互動。」

20160122-專題論壇:兩種「人」共存的世界.(左起)馬丁福特(Martin Ford).石黑浩.(陳明仁攝)
天下經濟專題論壇22日舉辦兩種「人」共存的世界,與談人馬丁福特(Martin Ford,左)與石黑浩。(陳明仁攝)

延伸閱讀:《越過「恐怖谷」 人形機器人與人類「相愛」的未來彼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